中國傳統“年節”的意思是什麽?
文章來源: 農家苦2015-02-11 11:26:44

年關近了,遠在故國的吾國吾民們,又要置酒備菜,準備慶賀佳節了。漂泊在海外的遊子遊女們,記得的,有時間的,可能還會張羅張羅,虛張一下過年的聲勢;不記得的,沒有時間的,或者沒有心情的,也就隨它自去,得過且過。

年節,對現代人來說,一部分人將其看得很重,另一部分人則將其看得很淡。生活變好的人,認為年節不過就是吃吃喝喝,人情禮道,因而將其視作平常;而地位升高的人,年紀漸長的人,認為年節是祖宗傳下來的文化,不能簡慢,應當隆重慶賀。

還有喜歡思考,善於總結,滿懷溫情雅趣的一些人,把過年過節當成是一種心情,認為過節就是過一種身心愉悅的情感。每逢節前節後,這些人總愛吟吟哦哦,咿咿呀呀,嘚鏘嘚鏘。

其實,淡漠年節和過份重視年節,都有off年節本意之嫌,前者不及,後者過,過猶不及。在年節問題上抒情寫意,激揚文字,唱啞喉嗓的,較之年節本意,更是牛奔向東,馬馳向南,風馬牛不相及。

節,原義指竹子和其他樹木上的節點,竹枝和樹枝生出來的部位(knob)。所謂“節外生枝”,即反證枝條隻能從節點部位生出,否則就有悖常理。竹子在生長過程中,每隔一段高度,就長出一個包裹疙瘩一樣的節。節,把一根竹竿分成許多段,古人因此受到啟發,把抽象的時間,也用“節”來分段。

民國以前月亮曆通行的時候,中國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差不多每隔15天就有一個節氣,每過6個節氣,也就是3個月左右,就有一個大的節日,比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festival)。

農業時代,農作物播種有時,生長有時,耕耘有時,收獲也有時,產量更有限,不像工業品,任何時候都可以生產出來,而且數量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所以,人們享受農產品的時間和數量,都要受到限製,不能隨時、無限量消費。

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管理者就設計出平時粗茶淡飯,省吃儉用,年節雞魚肉蛋,適量進補的消費節奏和營養補充規律。

凡遵循平常與非常,素日與節日規律的人,不僅家道殷實,衣食無憂,而且勞逸結合,馳張有度,營養平衡,身體健康。相反,學程咬金做皇帝,天天過年的人,把好日子濃縮起來過,雖然滋滋潤潤,甜甜蜜蜜,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卻不能長久,十八年江山縮減為十八天而已。

竹子有節,懂得節製、節約和節省,所以,能細水長流,節節高;菠蘿沒有節,不知道什麽叫節製,因為胖胖,所以矮矮。


人的身體,其實並不需要時常進補,偶爾營養一下足矣;精密的機器,也不需要每天添加潤滑油,補充燃燒油,定期、按消耗量地供給就行了。

工業和商業聯姻的時代,人們生活沒有規律,消費沒有節製,貪心且饞嘴的一般社會大眾,希望餐餐膏粱,頓頓魚肉;精明狡詐的廠家商家,恨不得日日促銷,天天過節,可長此以往,人類的身材皆如菠蘿,人類的好日子也定然短短促促,個人如此,社會亦然。

過年過節,重溫的是一種生活規律,提醒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紀念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總結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健身、養生方法。這大概就是中國傳統年節的真正“禪意”吧。

預祝各位春節快樂!2015節節升,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