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鼠漫話:身在美洲,嘴在亞洲
文章來源: 農家苦2015-02-10 07:53:20

在山區不吃海味,在平原不吃山珍,這是中國吃貨們自古以來信守的格言。在錯誤的地點,吃錯誤的食物,不僅難搞,而且昂貴,因為物以稀為貴嘛。

眾所周知,我們加拿大本身不產稻米,卻擁有龐大的食米人群。印巴人吃米,東南亞人吃米,中日韓三個東亞族群吃米,中南美洲人也吃米,就連原住民印第安人,都喜歡吃中國的蛋炒飯,若再加上嚐新獵奇的西人食米群,恐怕加拿大總人口中,有1/41/3的人吃米。

如此眾多的食米人口,所消費的大米卻完全依賴進口,而且進口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泰國、印度等亞洲少數幾個國家,盡管美國大米進來的也很多,但大多數華人還是不習慣那口味。這就給加拿大的食米人帶來了很多克服不了的尷尬與煩惱。

尷尬

1吃麵上火——在中國稻米主產區長大的移民,自小吃慣了大米,以大米為主食,以大米為文化,若斷然戒除,談何容易?

稻米產自水田,陰柔屬性,吃進肚裏,自然融進血裏,塑造出米的脾氣,米的秉性。連續多日的麵包饅頭,火腿果醬,定然讓人上火起燥,腸胃罷工。

2吃麵吃不飽——有人說,人的腸胃就像汽車的油缸,用慣了91號油,最好就別再用87號油,否則不但燃燒不盡,吸收不了,而且容易損傷引擎。

吃慣了大米的腸胃,不但覺得麵食不對味,而且有吃不飽的感覺。明明已經吃過麵食,可不飽的錯覺,常常迫使人加補米餐,增加消化負擔,久而久之,健康豈能不受到影響?

3吃不到自己想吃的大米——中國人所吃的大米品種,最主要的是秈米和粳米。梗米產自華東、華北、東北、兩湖、四川;而秈米產區則主要集中在江西、兩廣和海南。加拿大中國粳米產區的移民多,而市場供應的大米卻絕大多數為秈米。

泰國香米,廣東絲苗米,包括印度大米,這些米在作物分類上都屬於秈米,即Indica稻米。極少數號稱“東北大米”、“日本壽司米”、“日本珍珠米”的粳米,即Japanica稻米,實際上根本不是來自中國東北和日本,而是來自美國南部日本人的科技實驗稻田。這讓我們華南以外的中國移民倍感失望。

4孩子們喜歡中國大米文化——成人有理性,有意誌力,可以自我調節,在加拿大的小麥產區盡量少吃,或不吃大米,但孩子們不行,尤其是10歲以下的小童。

當初為了打天下,很多移民同胞都把幼小的孩子送回國內祖父母身邊寄養。孩子們在國內的稻米產區長大,不僅喜歡吃白米飯,更喜歡粽子、湯圓、年糕、糍粑等米食品帶給他們的中國文化。長大後回到北美,要是讓他們一下子改變習慣,不吃大米,隻吃麵食,做不到,也於心不忍。

記得幾年前,7歲的女兒在我麵前抱怨說,早餐麵包加熱狗太Boring,要我搓幾個湯圓給她換換胃口,就像國內奶奶常做給她吃的那種。我到西人超市的亞洲食品檔買了幾包水磨糯米粉,興致勃勃地回來做成湯圓,下到鍋裏,盛到碗裏看上去都是湯圓,可吃到嘴裏才知道是“鵝卵石”,硬得難以咀嚼。我們父女倆相顧無言,大失所望。

5生在福中不受福——加拿大的麵粉質量好,價格便宜,購買方便,它是構成加拿大優良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吃麵食可以說,既省錢又保健。我們有幸、有緣來到這片土地,本該盡情享受,可偏偏中國胃不爭氣,子女不配合,天天如孔子迷戀周公一樣,離不開大米。細想來,世界上大概沒有比這更尷尬的事情了。

煩惱

1米價比麵價昂貴:由於加拿大市場上供應的大米百分之百靠進口,而且絕大多數來自遙遠的亞洲。大米沉重,耗費人力、運力,國際運輸一般靠船舶的集裝箱海運。關稅、匯率不算,僅就長、短途海陸運輸一項,額外產生的費用就相當可觀。這些費用攤撥到單位商品裏,成本自然上升,價格哪還有下降的空間呢?

以我們草原地區為例,一包20KG的普通麵粉,售價僅為$12.97,而一包質量稍好的8KG上等泰香米,售價竟然高達$19.97。同樣的體量,價格相差7元。假如一個家庭每月消費3包這樣的大米,而另一個家庭每月消費3包相當重量的麵粉,那麽,這個食米之家就比吃麵之家多支出21元,一年下來就多支出252元。

2米的品種偏少:由於亞洲主要稻米產區中國,人口眾多,產銷基本平衡,沒有多少餘糧可供出口;加之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指標,達不到出口標準,海關檢疫通不過,所以不可能進口到加拿大。這就意味著加拿大的華人大米消費者,尤其是粳米喜愛者,不得不長期經受吃不到真正粳米的煎熬。

市場上那些科技出來的所謂東北大米、日本珍珠米,也還將長期大行其道,大賺其錢。因為移民中沒有誰能學伯夷、叔齊,采薇而食,“不食周粟”。

3米的質量令人憂慮:不管是長粒的秈米,還是短粗的粳米,它們本身的主要營養成分就是澱粉,而它們所缺的乃是蛋白質。所以,吃米飯最好與豆腐、雞蛋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菜肴一起吃,才能獲得更佳的營養平衡。每一粒完整未斷的大米,一端都有一個灌漿時留下的豁口,為了讓食米者記住大米的形狀和它的營養欠缺,我試著做了如下的圖示。

加拿大從亞洲進口來的秈米,大多數產自熱帶、亞熱帶南部地區,一年兩季或三季收獲,單季在地裏的生長時間較短,高溫催熟的情況普遍,所以,這類秈米除了出飯(1碗米可以煮出34碗飯)、蛋炒飯樣子好看以外,並沒有特別的優點,其內含品質比北方地區的粳米要差很多。

此外,糧儲部門通常把當年收獲的糧食叫做新糧,而把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叫做陳糧。陳糧除了味道、口感有所下降外,其它品質指標與新糧並無差異。加拿大多數地區都清涼幹燥,適合儲存大米。這也就是說,我們在加拿大的食米者消費的多數是陳米,至少亞洲進口來的秈米是這樣。

美國南部進口來的科技米,新鮮、光亮,掰斷了看剖麵也透明無色,但下鍋一煮便知端的。這些米的特點:樣子好看,容易煮熟,但與陳米一樣不經餓。

4吃米的風險:亞洲的秈米產區,大多人口稠密,開發過度。這裏的氣候常變異,人們的信仰多衝突,經濟不穩定,政治上更是風雲迭起,危機不斷。我們身在和平安寧、洞天福地的加拿大,本來遠離風險地,不沾是非人,然而我們吃米就等於人在北美,嘴卻留在了亞洲。

雖然加拿大有可靠的進口食品檢疫製度,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誰敢保證萬無一失?一旦湄公河三角洲、台灣、印度或者南中國政局、商情有變,大米供應中斷,我們加拿大的食米人群,情何以堪?又計將安出?

這些吃米的尷尬與煩惱,與大米進口商、加工廠、批發商、運輸商還有零售商,一點關係都沒有。加拿大的米商為我們這些米老鼠做了很多貢獻,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賺到多少錢。因為大米是個薄利多銷的商品,貿易環節多,運輸距離遠,占用資金大,耗費人手多,而且同行太多,競爭激烈,這一切決定了他們隻能賺些辛苦錢。

怎樣避免和消除吃米的尷尬與煩惱,答案還在我們自己。To eat, or not to eat, this is a big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