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為什麽學不會中餐?
文章來源: 農家苦2014-11-29 06:07:25

憑著西方人的精明和動手能力,中餐在他們家門口傳播了這麽多年,他們照理早就該學會了,不必再隔三差五、吆五喝六地光顧中餐館。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為什麽呢? 

當然,本文所說的西方,不是指歐美所有的國家,至少法國和意大利除外;也不是指所有的西方人,有些能幹的西人,包括一些華人女婿、華人媳婦,他們做的中餐比普通華人做的一點也不差,甚至更好吃。 

大多數西方人之所以學不會中餐,歸納起來不外乎這樣六個原因: 

第一,    不願意學。即所謂“非莫能也,乃莫為也”。首先,中餐好吃,但花時間,耗精力。生活節奏快、且信奉“Time is money”的西方人不願為之。其次,中餐重口味,未必有營養。工作辛苦,注重營養補充的西方人可能會覺得中餐不給力。再其次,中餐無論品種還是配料,看起來不簡單,搭配起來更複雜,難免讓崇尚簡單的西方人望而卻步。北京話“暈菜”就從西人見中餐的反應而來。還有,中餐的豐盛與饜足幾近奢靡,正統的西方人怕有膏梁之虞,罪惡之嫌。最後,西方人普遍認為,中餐是中國人的飲食,中國人身材雖然精致有餘,但強壯不足;盡管西方男人普遍對“Chinese Belly”羨慕不已,但要讓他們都變成中國人的身材,他們又覺得“不王霸”,加上2004年以後大眾傳媒冒出來一個“You are what you eat”口號,雖說隻是為減肥而提出的,但畢竟讓人在enjoy food時產生聯想,嚇人不說,有時還惡心,甚至讓人懷疑吃中餐會變成中國人。

第二,    不需要學。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移民的增多,在西方發達國家開餐館的華人越來越多。大都市人滿為患,競爭激烈,於是就開到小鎮、礦場和農莊去。原本財大氣粗、能幹大事的投資移民,在國內都是人中龍鳳,沒想到登陸後立刻落毛掉角,成蛇成雞,居然也操起了華人移民延續一百多年的舊業。既然到處都是中國來的魯班、關公,不善此道的西方人何必再去“班門弄斧”、“關公麵前耍大刀”呢?

第三,    根本學不會。天生萬族,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從世界範圍看,文明古國的人民都會享受生活。中國曆史悠久,文明綿長,藥食同源,食色考究,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職業大廚。中國人在製度設計和經濟、科技發明上不如西方人,但在廚房料理上革新、改造、創意、發明的本領絕對天下第一,無人能比。用點石成金、撒豆成兵來形容中國人的做菜功夫一點都不誇張。而什麽都能發明,什麽都處先進,勇冠天下,技壓萬國的西方人,尤其是英美德人,偏偏不善食道。有個英語idiom說:“ An Englishman teaching an American about food is like the blind leading the one-eyed.”足見,西方人不是不願學、不想學,而是想學也學不會。

第四,    方法不對。西方工業發達,科技領先,人們凡事都講究量化。量化的方法於發明創造有效,於經營管理有效,但於中餐烹飪未必有效。西方人總喜歡拿自己的理性思維去理解事物,認為科學可以勝過一切,實現一切。然而中餐既不是西方人理解的產品,也不是外行中國人誇耀的藝術品。中餐就是中餐,它什麽別的也不是。中餐裡麵雖有量化成份,但卻隨時、隨地、隨氣候、隨季節變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情緒和狀況而異。從一個中文的“湯”字,便可窺見一斑。湯裡麵的基本成分也就是“水”,但放什麽料,加多少鹽,滴幾滴油,在明火、文火上燉多久,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對什麽客戶做什麽湯,可謂變化多端,沒有定規,就是一本《周易》也演示不完。所以中文的“湯”字由“水+易”構成。西方人對中餐做法說明常用的“鹽稍許、糖稍許、料酒稍許、辣椒稍許”等提示方法大惑不解,總認為似他們那樣標注“幾斤、幾兩、幾克、甚至幾毫克”才正確。最近幾年,中國大陸的一些企管精英們也不加分析地摻合進來,認同西方人的觀點。其實,這都是不了解中餐特殊的烹飪方法所致。

第五,    態度不對。西方人也好,國內企業高管也好,他們之所以自己不會、不懂做中餐,卻敢向中餐界提出所謂的量化要求,無知人膽大,主要原因是他們小看了中餐,輕看了廚師。殊不知,中餐廚師的祖師爺是伊尹,曾做過商湯的宰相。他認為中餐的烹飪方法可用於治理國家,可見中餐所包含的學問有多深。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比喻,至今也沒有幾個政治家真正明白。不懂廚藝,焉能理解?今天的中餐廚師雖然都是普通勞工,標準的藍領,遠不如專家教授、達官顯貴們滿腹經綸,侃侃而談,但中餐的玄理奧道卻不會嫌貧愛富,以貌取人。喜嗜中餐,卻看不起中廚,這很類似某些世人對待《聖經》和猶太人的態度。

第六,    怕中餐一桌獨大。中餐再好吃,價格再便宜,服務再周到,但畢竟在人家地頭上混。中國人把什麽都叫文化,整天活在文化裏。西方人把什麽都看成生意,人人活在生意裏。會做生意的人自然懂得,引進中餐既可活躍市場,又能促進消費,更能豐富本地人的飲食口味,但一桌獨大就會形成壟斷,培養獨裁。所以,深諳民主之道,競爭之道,多元之道,平衡之道的西方人,永遠不會因垂涎中餐而人人奮勇,個個向前地去學中餐,更不會被中餐同化到放下“餐”刀,立地成“筷”的地步。(本文純屬個人管窺之見,望大廚老饕們切莫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