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當基督信仰遭遇現實生活
文章來源: insight3332014-12-06 02:49:56


2014-12-06 範學德、遊冠輝等 OC

 

 

導讀
對於很多國人來說,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是我們進入基督信仰的阻力,我們常聽到有人問:信上帝和現實生活有什麽關係呢?基督信仰和精神寄托有什麽區別?等等。針對這些問題,OC大論壇欄目,特邀請幾位在華人基督教界學有專長的學者、牧者來逐一回答,盼望使每一位讀者對信仰有更深地反思和實踐。
問1:沒有上帝,我也活得很快樂,基督教即使是真理,跟我有什麽關係呢?

 

丁果
沒信主時,我身邊的基督徒有快樂的,有憂愁的。我想,雖然我在出國後生活一波三折,挑戰很大,但我還是靠自我奮鬥,頑強地走了過來。所以,我會想,上帝是弱者的拐杖,沒有上帝,我也一樣快樂。

信主後,我才發現,我那時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平安,而是在與別人的比較中,找到一些優越感,認為自己很快樂。可一旦無法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心裏就會十分脆弱,甚至悲觀,好多次都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件痛苦的事,常常會徹夜難眠。其實,沒有真理的支撐,沒有終極價值觀的支撐,我們隻能享受暫時、淺薄的快樂。

如今,我常會向父神祈求禱告,不是要黃金豪宅、榮譽地位,而是要他撫平我心裏的風浪,讓我在困難中看到永久的盼望。禱告後得到的釋然與平安,是沒有功利性和自我欺騙性的,這在信主前無法領略,也難以用文字表述。因此,很希望朋友們能跨出信仰的一大步,去領略這種真平安!
範學德
中國有句老話,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通常,我們都在兩個極端之間,既不會像林妹妹那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從歲首苦到歲尾;也不會像白雪公主遇到白馬王子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我們的生活大約在兩者之間,是苦樂參半,悲喜交加。

問題不在於信或不信上帝會否很快樂,而在於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快樂,它能持續多久。

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我們好像一群戴了枷鎖的囚犯,不幸又被判了死刑,並且確定無疑,或遲或早,絕對要被處斬。大家就是在等死,差別隻是等的長一點或者短一點。但在等待期間,會給你幾頓好飯吃。試問,就算你是最瀟灑的人,你能開心起來嗎?

沒有上帝的快樂,不過如此。我很喜歡大衛的一句詩:“要以耶和華為樂。”(《詩篇》37:4)這才是真正的快樂。哪怕大難臨頭,也有上帝同在的平安和滿足。因為上帝就是生命,這生命存到永永遠遠,就是死亡也不能隔開上帝賜給我們的無比的大愛。
小約翰
人的快樂有時就像在火山口的狂歡,快樂是快樂,但火山快要噴發了卻是事實。我們不能把頭埋在快樂裏,而不顧即將到來的危險。放眼四周,我們看到國攻打國,民攻打民,到處有地震、海嘯、台風和各種災害,耶穌第二次再來審判世人的日子快要到了。這關係到每個人。另外,我們活著再快樂,也總會死,而死後焉知就是空?死後百分百有審判!我們真準備好了嗎?聖經有強烈末世論色彩,今天大家總有意無意淡化這點。
遊冠輝
確實有很多人認為,即便上帝存在,基督教是真理,跟自己也沒什麽關係,隻要自己活得快樂就好了。其實,這樣的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生命深處的需要,也不知道基督是真理意味著什麽。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13-14)人在耶穌之外尋求生命的滿足,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金錢、權利、性、愛情、知識、工作的成就等,這一切的確能給人帶來暫時的快樂和滿足,卻不能解人心中真正的饑渴。

上帝叫陽光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他的普遍恩典惠澤所有人。人不會因為不信上帝而失去陽光和雨露,卻會失去一顆感恩的心。人在不感恩之中,能享受上帝的普遍恩典,上帝的特殊恩典卻與他無緣。這特殊的恩典,就是耶穌基督的救恩。人若不認耶穌為主,便仍活在上帝的憤怒之下,內心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平安和喜樂,死後還要麵對上帝的審判。
問2:麵對這個複雜的世界,信仰所起的作用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小約翰
從表麵上看,信仰讓人不以今生今世為目標,而是看到永生永世,在世人看來,會覺得基督徒不那麽“積極進取”,過於“出世”。實際上,基督徒骨子裏是積極的,因為他不會絕望、失望和無望,反而充滿盼望。

帶著上帝所賜大愛“入世”,珍惜眼前生活,努力為上帝工作,渴望被上帝使用,來改變這個世界,而非認同這個世界。這正是世界得以更新的秘訣。看看信仰在韋伯福斯領導的廢奴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就可知一斑。電影《奇異恩典》值得一看再看。
範學德
信仰對人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很複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隻要有人類存在,宗教就不會滅亡,因為宗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毫無疑問,信仰會對人類社會起負麵作用,甚至犯罪,這在曆史和現實中都隨處可見。在今天的伊拉克,少數恐怖主義分子、暴徒打著宗教的旗幟,肆無忌憚地犯罪,無恥地踐踏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道德法則。

有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惡借汝之名而行!”當人的信仰中沒有愛,當人把信仰當作牟利求好處的工具,或者保佑自己的法寶時,信仰產生的作用恐怕就是消極的。

信仰的積極作用首要的不是我信,而是我信的是什麽。如果你信的是一位真正的上帝,如果你按照上帝的心意去信上帝,那麽,信仰必定會起積極作用。上帝就是愛,沒有愛的上帝,不信也罷;而愛的上帝必定會要求信他的人要有愛。耶穌把上帝對世人的要求歸結為兩條:愛上帝,愛你的鄰居。除了愛,人生還有什麽意義?離開了愛,還有什麽可以被稱為積極?
問3:基督信仰與迷信、精神寄托有什麽不同?什麽是依靠上帝?是否國人有拿真神當假神來拜的傾向?為什麽會這樣?


小約翰
基督信仰和迷信、精神寄托的根本區別在於《聖經》所啟示的上帝是又真又活的,通過聖靈在內心的感動和聖子基督所開辟的道路,你可以和永生天父有對話和交流,建立活的關係。

真正依靠上帝是指理智上信同、情感上信任、意誌上信靠。

國人有拿真神當假神來拜的傾向,因為國人很難建立與上帝那種敬畏和愛的關係。魯迅說:“三屍神不上天,罪狀都放在肚子裏;灶君雖上天,滿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麵前含含胡胡地說了一通,又下來了。……我們中國人雖然敬信鬼神;卻以為鬼神總比人們傻,所以就用了特別的方法來處治他。”(參《華蓋集續編》之《送灶日漫筆》)

魯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文化中有“詐偽無恥和猜疑相賊”的毛病。我認為,這是因為人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罪所致。然而,基督寶血可以解決人的罪,聖靈大能可以改變人的心。
丁果
中國人對信仰的看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受體製教育的影響,認為信仰是精神鴉片,消磨人的意誌,培養逆來順受的奴隸性格;另一種認為,信仰是弱者的拐杖,安慰失敗者的心靈,是培養精神勝利法的“阿Q精神”。由此,信仰對成功者,尤其是憑借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來說,沒有多少積極的作用。

我不想從功利主義或廉價福音的角度來談信仰的作用,但信仰卻曾讓我坦然地麵對過生命危機。有一次,從拉薩到日喀則,在海拔近5千米左右的地方,我被高原反應擊倒,氧氣袋不起作用,直升飛機也來不了,活佛高僧也無能為力。周圍的人亂了套,我卻很冷靜,與同來的一個弟兄一起祈禱。我向上帝說:“這裏的藍天白雲,好像離天堂很近,如果我在世的日子已到,您就把我接走,我很樂意;如果時間未到,您就醫治我的身體。”禱告10分鍾,心裏充滿平安。隨後,已經灰白的臉色恢複了血色,人也可以走動了,最終完成了日喀則之行。

回加拿大後,專科醫生告訴我,像我這樣的慢性病患者,在那種情況下,早就器官衰竭了。這次經曆讓我明白:上帝掌管著我們的生命;上帝賜給了我們戰勝死亡恐懼的能力。
範學德
小時候看過有人拜黃大仙,在地頭放一座玩具那麽大的小廟,老太太點炷香,不住地磕頭,口中念念有詞。 後來讀聖經先知書,說一個木匠砍下一根木頭,用來烤火、烤餅,又拿來雕刻成一個神像,然後向自己親手刻出來的神像俯伏叩拜,禱告它說:“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上帝。”(參《以賽亞書》44:15-17)這種偶像崇拜,其實就是迷信。不知道它是什麽,又盲目地相信它,相信它有神力。

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在基督教內部總有人把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變成一種迷信。但基督教絕非迷信。基督信仰對人的首先要求就是,你要知道你信的是誰?!而這個“誰”,是用整本聖經來印證、闡明和啟示的,是人可以用思想來認識的,盡管這認識有一定的限度。

當年,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馬可福音》8:29)這就是2千年基督教信仰的根本。耶穌是基督,這不僅可以用理性來理解,用信心來相信,也是由使徒們用生命來印證的。
遊冠輝
基督信仰建立在曆史事實的基礎之上。基督信仰的對象是聖經所啟示、曾經道成肉身的上帝,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幻象或人心裏願望的投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門徒四散而逃。如果耶穌沒有複活,門徒不會繼續信仰耶穌,並領受使命向全地傳福音,曆史上也不會出現基督教。

迷信和精神寄托的對象都是虛幻的。迷信的人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給連自己都不認識的虛幻對象。但基督徒認識自己所信的上帝,因此才能把自己交托給上帝,在凡事上依靠他。

有不少國人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說是信耶穌,其實與拜其他偶像沒有區別。拜偶像者所求的多是升官、發財、醫病等世俗的好處,偶像隻是他們達到此目的的手段。他們被自己的私欲占據,並沒有真正悔改,接受耶穌做自己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信靠上帝的人,不是把上帝當作滿足我們欲望的工具,而是當作生命之主來相信和依靠的。信靠需要對上帝有真實的信心,在信心中,我們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以及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都交托給上帝,把自己的憂慮和重擔卸給上帝。
問4:信上帝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人生的問題嗎?
小約翰
當然不能。但信仰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給我們勇氣去擔當責任,給我們動力和能力去解決能解決的問題,並把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上帝,從而活出一份積極和坦然。尼布爾禱告說:“主啊,給我勇氣改變能改變的,給我平靜接受不能改變的,也給我智慧分辨這兩者。”
丁果
信上帝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人生問題,包括生老病死,職業選擇,賺錢,婚姻,子女教育,買什麽股票、汽車、房子……但信上帝可以解決我們的價值觀問題,讓我們不再相信權力、地位、金錢是人生奮鬥或者活著的終極目標,會給我們帶來絕對的安全,知道這些東西不可靠。信上帝不但能解決價值觀問題,也會因著人心的變化,給人帶來處變不驚、仰望上帝的心態,內心有真平安。而這才是解決所有人生問題的最重要的鑰匙。
範學德
如果信上帝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人生問題,有誰還會不信上帝呢?如果信上帝不能解決任何的人生問題,有誰還會再信上帝?如果人生的問題就是活在此世今生,還有誰需要上帝來解決問題?

1897年,高更用一個月的時間,創作了一幅世界名作,題目是“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其實,小孩子稍懂事,就會提出一個深奧的問題——我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是人生一切問題的基礎問題、前提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的問題。而這卻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

基督信仰回答了它:人是被上帝創造出來的,一切信耶穌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抓住了這個答案,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生的問題。此後,無論遇到多少人生問題,都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因為如今基督在你裏麵活著,他凡事引導你,幫助你,成全你,使你能夠完成你在今世的使命——榮耀上帝。
遊冠輝
“義人必因信得生。”(《加拉太書》3:11)信耶穌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過去我們死在罪惡過犯中,他叫我們活過來。信仰使我們從一個死人變成一個活人。原來我們與上帝隔絕,是上帝的敵人,不僅靈裏是死的,活在上帝的震怒之下,若不悔改信耶穌,將來還要受永遠沉淪的審判。信了耶穌,我們便與上帝和好,成了上帝的兒女,有了上帝所賜的新生命。

基督教對於人生持現實主義的態度。聖經從來沒有應許我們,信了耶穌,人生所有問題便一勞永逸得到解決。基督徒信了耶穌,但仍在肉身之中,罪的影響仍在,而且我們仍生活在墮落的世界裏。英國著名詩人考珀(William Cowper)信耶穌後,仍常年受到憂鬱症的困擾。他掙紮了20多年,情況時好時壞,但最終都沒能徹底擺脫。在痛苦之中,他心中對於將來的盼望更加迫切。他的朋友約翰·牛頓在他的追思禮拜上說:“他今生所忍受的一切,與上帝為他兒女所預備的永生相比,實在算不得什麽。”


問5:“愛世界”是什麽意思?視萬事如糞土是否就是要放棄在這個世界享受生活?


小約翰
“愛世界”是以世界為上帝,而不是以上帝為上帝,這樣的人往往把世界上的功名利祿、快樂享受看得比上帝更重要。視萬事如糞土不是要放棄在這個世界中的享受,而是要把這一切放在合宜的位置:一方麵要因上帝賜給的各種今世享受感謝上帝,另一方麵也要知道這不過是預嚐天國盛宴的“頭盤菜”,別留戀在此而忘了向永生永世眺望。總之,既不虛無化,也不偶像化,而要看得合乎天道。


範學德
基督徒“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包括“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這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麽,到底什麽是約翰所說的“世界”呢?理解有不同,但可以肯定,它不是指上帝所創造的這個物質世界。

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世界”就是指魔鬼(耶穌稱他為世界的王,參《約翰福音》12:31)所控製的人類社會,是與上帝為敵的一個體係;另一解釋見於巴克萊引用的陶德的話,說:“我們的作者是指一個人間的社會,根據謬誤的原則組織,出於低級的欲望、荒謬的價值以及自我主義。”

把它們聯係起來,可以如此理解:首先,“世界”是不可見的,它是魔鬼做王,實行統治;其次,“世界”也是不可見的,它是指與上帝為敵的一整套價值觀念係統;第三,才是那些可見的在魔鬼統治下的人間社會體係。

在我看來,凡是把追求錢財、權力、美色和聲望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屬於“世界”。這並非說,錢、權等本身邪惡,邪惡的是人心,是人把它們當成王,當成生命主宰,當成最高追求。當人如此追求時,魔鬼就在他心中做王了。

若讓耶穌基督在我們心中做主,就當像約翰·衛斯理所說的那樣:“每一種快樂我都應該享受,隻要是能夠帶領我進入耶穌基督裏麵而得著的快樂。”同時,也可以聽聽愛德華滋的名言:“我們可以擁有、享受、使用這些事物,然而一旦蒙召時,也能夠放得下,甘心樂意地舍下萬物來換取天國。”

 

遊冠輝
使徒約翰說:“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麵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2:15-16)這裏所說的世界,不是世人,也不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而是握在撒旦權下、與上帝的國度相敵的整個體係。

肉體的情欲是指人內心邪惡的欲求。欲望本身並不是惡的,但是當欲望脫離上帝的引導,以不蒙上帝喜悅的方式去滿足的時候,就成為惡的。眼目的情欲是指撒旦通過人的眼睛引發人的貪欲,使人背離上帝。今生的驕傲則是指人誇耀自己,不把榮耀歸給上帝,而是求自己的榮耀。魔鬼通過世界上的事,讓人背叛和抵擋上帝。人若愛世界,就沒有愛天父上帝的心。

保羅說他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與耶穌基督相比,他沒有什麽不能丟棄的。這並非說,世上的萬物都是糞土,我們不可以享受生活。保羅說:“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馬書》8:32)

這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上帝也樂於賜下萬物供我們使用。奧古斯丁對“享受”和“使用”做了區分:“享受一件事物就是為它自身的緣故心滿意足地信賴它;而使用則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達到所追求的目的。”這個世界隻能使用,不能享受,唯有上帝是我們享受的對象。離開了上帝,人便不可能正當地使用這個世界,也不可能享受生活。


本文首發《OC海外校園》128期,同步發於《OC透事》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