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是頓悟法門(作者:澄海)
文章來源: 初陽待升2014-10-14 07:54:24


禪門是頓悟法門


──《禪學的黃金時代》讀後(二)


 作者:澄海(台灣)

 
  「第四章──惠能的偉大貢獻」:頓悟法門,是本書有關禪學最重要的論述。因為頓悟法門是禪學的主要關鍵,其它的法門是漸學漸修而漸悟,無法頓悟,若真能頓悟,則歸於禪門,也幡然了解了禪的殊勝,因為「理則頓悟,乘悟並消」,理的盡頭是打破了理而頓得心窗的開啟,心窗既開,理隻是剩語,彷佛飯菜,每日吃飯菜養身潤身而已,何論豐盛不豐盛?

 
  禪門之頓悟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教理之外,直指人心,當下見性,見得生命的屬性。禪宗第一公案:惠明追得六祖,要六祖啟法,六祖要惠明靜坐,待至「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突然問惠明:「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這句話傳到惠明耳裏,惠明在心境「不思善、不思惡」裏,把捉到了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大悟。換句話說,惠明的心靈頻率突然和六祖的心靈頻率等齊。這就是禪門所講的以心傳心,以心印心。

 
  用現代的意識學來講,就是打破相對意識而呈現絕對意識,在此要把抓那個空空朗朗中的永恒點。誠如吳博士說的:

 
 

 
其實本是絕對的,是超越時空,超越一切言語所能表達的屬性。人類的言語隻是屬於現象的世界,隻是應用於相對的事物,而絕對是超越了這一切。……惠能之所以認為迷與悟,煩惱和菩提之間沒有差別,以及強調自性是超越了善和惡,也就是為了打破語言的分別障。(頁,53)

 
 

 
他又將惠能最後提到的三十六對法,拿來論述:

 
 

 
「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通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在惠能的思想體係裏,中道是絕對的真,它一方麵超越了相對,一方麵又包括了相對,何穆(Holmes)法官曾認為一個深度悟力的人,是不必把兩難論法當作一種邏輯的工具,盡可以用自己的靈感去超越兩邊,直探本源,惠能的偉大即在於此。尤其是他巧妙的運用兩難論法而一超直入,把人的精神高揚入絕對的境界。(頁,56)

 
 

 
這一段相當精彩得很,是學術界甚至教內少有的發明,和我們的論述是一致的。問題之一是:這是真絕對嗎?我們隻能說:抱歉!那不是絕對。

 
  他說的絕對是概念上的,因為有個相對來陪襯,因相對而產生絕對,是相對中的相對。絕對不能描述,隻能全身滾進去,全身泡在絕對中,所以禪家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第二、吳博士沒有絕對的經驗,因為他說:「在惠能的思想體係裏,中道是絕對的真,它一方麵超越了相對,一方麵又包括了相對」,絕對是去兩邊,連中道亦不存的,絕對隻是絕對,何來中道?中道是不能領略絕對時,以去兩邊為法而已,因為中道一立,另一麵就產生了,中道也是相對。

 
  第三、他引用何穆的話:「一個有深度悟力的人,是不必把兩難論法當作一種邏輯工具,盡可以用自己的靈感去超越兩邊,直探本源」,這句話是鼓勵我們思考時,不可以在兩難中被綁死了,放鬆點讓靈感主動跳出來,靈感就可以解決兩難的問題。靈感也是相對的,它是解決當下的兩難問題,獲得的答案也有些許的妥協性,不是絕對。

 
  第四、他談到悟力,悟力是運用思維解決問題方法,通常必須遵照邏輯或隨興的靈感,這個和開悟的絕對不相幹。靈感其實是邏輯的重組,反邏輯的邏輯。

 
  難怪他會在討論「教外別傳」時說:

 
 

 
無論如何高明的禪師,也無法把他自己的悟力塞入對方的心中。他最多隻能像接生婆一樣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孕婦去生她自己的孩子。(頁,45)

 
 

 
似乎冤屈了禪宗祖師,祖師們從來沒有要培養我們什麽悟力,反而要殺殺那個悟力。悟力是心意識作用,意識作用讓我們沉淪在相對概念遊戲中,得到也是相對概念,古德戲稱「鬼家活計」,因為心意識是造業的主凶,讓我們生死輪回。

 
  祖師想盡辦法要我們去掉心意識作用,一個方法是以心傳心,一個辦法是「參」禪。

 
  參是研究,丟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或公案,讓人去參、去研究。例如:你為什麽來這個世界?沒有來由,你東想西想,日想夜想,疑問愈弄愈大,疑團愈來愈硬,堵在心頭苦難消。突然一個動作、一個聲響,讓你的疑團破了,頓時呈現出來一個沒有意識的情況,稱為客觀意識,就是破參,從此,才可以在禪門大學注冊為學生。

 
  全部公案都是穿一條褲子的,這條褲子每個人都可剪、可以裁,所以才有各家各派的禪風,目的隻有一個:消滅那個讓你不能進入絕對的悟力,悟力是心意識,心意識才是曲死你的主凶啊!

 
  現在學禪人就是犯了這個大毛病,以為看書就可以開悟。看來看去,學來學去,學得一套自以為是的禪,稱為小悟。學得多是大誤,學得少是小誤,幹脆自己印證自己是禪師。

 
  這不是開玩笑,有一個禪師就說:這個世界隻有三個開悟的人,一個已經去世,一個還未誕生。你要學禪,隻好向他學,因為你別無選擇。大家都相信他呢!聽說弟子超過百萬大眾。

 
  可笑的是他在台灣原有一個師父,外國也有個師父,他這麽一說,不是證明他的兩位師父都沒有開悟,他卻能自悟,真是奇跡!

 
  否定師承在禪宗是大忌諱,《壇經》早說了:「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學禪要有良師,門庭正大。

 
 

 
  再說以心傳心。

 
  吳博士將以心傳心當著教外別傳,並有另一番見解:

 
 

 
菩提之道,是以心傳的。經書隻是喚起我們自悟的一種方便而已,在讀經之外,還有其它的法門可以使我們開悟。這種開悟完全是一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個人經驗,所以外在的東西都隻是自我的一種反應,所有外在的教理都隻是自性的一種回響。不要執著於這種反應和回響,唯有能見到自性,才知道什麽是真我。(頁,45)

 
 

 
他隻說對了兩句話:「唯有能見到自性,才知道什麽是真我」,是前提,自性即真我。但如何證入?他隻說:「在讀經之外,還有其它法門可以使我們開悟。」至於除了讀經之外,其它的法門他就不講了。甚至於讀經又如何能開悟,他又沒有講,這是他對「教外別傳」的認知不怎麽充分,隻好含混過去。

 
  讀經可以開悟是通說,未必保證開悟,它沒有辦法明確地像物理、化學那樣有定律、定理及化學反應程序,隻好說「開悟完全是一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個人經驗。」

 
  開悟是一種個人經驗,或者是有共同性的經驗?如果單單是個人經驗而沒有共通性,那麽開悟隻好隨人認知了,那是主觀的,神秘法。

 
  開悟的經驗要有共通性,必須經過真正見性的禪師印可,也必須有經書的認證相符,例如《心經》、《華嚴經》、《法華經》的經句,還有,必須有心靈淨化的過程可資左證。這些嚴密的印證,就是共通性的證明。不能自己拿個冬瓜印自己蓋、自己印。這樣才可以說:「所有外在的教理都隻是自性的一種回響」。

 
  可惜他仍然對「以心傳心」采取躲避的態度,隻輕描淡寫:「菩提之道,是以心傳心的」,輕輕的掠過。什麽是以心傳心?以心傳心是否真實可信?可證驗嗎?他也是閉口不談。

 
  他又說:

 
 

 
「心」是一種不易把握的字,當我們一談到心時,便會感覺得很混淆,但這個心卻是禪的關鍵。不了解禪宗所謂的心,就不會了解什麽是禪。因為禪的最高目標是見性成佛,但必須由這個心去見性。(頁,48)

 
 

 
他說完:「唯有能見到自性,才知道什麽是真心」,現在又說:「禪的最高目標是見性成佛,但必須由這個心去見性」,既然禪是自性、是真心,我們這個心必然不是真心,妄心如何能見真心?怎麽知道什麽才是真心?

 
  禪宗重參,我們說過是要透過心形成疑團,疑團破了,真心才顯現出來。真心是不被妄心蒙蔽的時候才能出頭,見性即現性,不是由妄心去見到真心。妄心猶如烏雲,遮蔽了如日的真心,烏雲一散,真心即顯。真心一顯才知道什麽是佛,不是外麵那些佛。

 
  妄心其實不是心,是心意識活動,又稱表層意識,是因緣法的產物。多頭的意識凝為獨頭意識就是疑團,疑團一破客觀意識抬頭即是見性。我們曆代禪師,應用各種方法,有言顯無言,無言顯有言,神出鬼沒,生動靈活,要我們破參而已;不要陷在看公案、解公案裏,那就被公案愚弄了,一但你隨著他的見解出走,要回來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