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人生實苦,但必須修身
文章來源: 雲過醒透2017-05-23 19:18:04
 

楊絳

楊絳,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的夫人。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人生實苦

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於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

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雲霧間。頭腦的智力愈強,愈會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劃上了等號。聰明年輕的—代,隻圖消費享受,而曾為良心靈性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隻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了。人世間隻是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名利場”,或者幹脆就稱“戰場”吧。爭得了名利,還得抱住了緊緊不放,不妨豚皮老臉,不識羞恥!享受吧,花了錢尋歡作樂,不又都是“將錢買憔悴”?天災人禍都是防不勝防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而產生的仇恨狠毒,再加上人世間種種誤解、猜忌不能預測的煩擾、不能防備的冤屈,隻能歎息一聲:“人生實苦!”

  

多少人隻是又操心又苦惱地度過了一生。貧賤的人,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業,生育兒女得操心。富貴的,要運用他們的財富權勢,更得操心。哪個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為什麽總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來是享福,他本人隻在煩惱啊!為什麽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呢?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為什麽總說“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闒茸無能之輩,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上天神明,創造了有頭有臉、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人需要鍛煉

大自然的神明我們已經肯定了。久經公認的科學定律,我們也都肯定了。牛頓在《原理》一書裏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哲學家從這條原理引導出他們的哲學。我不懂哲學隻用來幫我自問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

  

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那麽,這個由造化小兒操縱的人世,這個累我們受委屈、受苦難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為什麽有必要呢?

有一個明顯的理由。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裏燒,水裏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就是說,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到的實情。諺語“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百煉變純鋼”;“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都說明以上的道理。

  

我們最循循善誘的老師是孔子。《論語》裏孔子的話,都因人而發,他從來不用教條。但是他有一條重要的教訓。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參,怕老師的教訓久而失傳,在《大學》章裏記下老師二百零五字的教訓。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就是鍛煉自身嗎?

修身不是為了自己一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稱王稱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諧和平。有的國家崇尚勇敢,有的國家高唱自由、平等、博愛。中華古國向來崇尚和氣,“致中和”,從和諧中求“止於至善”。

要求世界和諧,首先得治理本國。要治國,先得齊家。要齊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說,不能偏心眼兒。要擺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誠意,也就是對自己老老實實,勿自欺自騙。不自欺,就得切切實實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所謂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頭腦裏的智力是很狡猾的,會找出種種歪理來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對自己毫無偏愛,像偵探偵察嫌疑犯那麽窺伺自己,在自己毫無防備、毫無掩飾的時候——例如在夢中、在醉中、在將睡未睡的胡思亂想中,或心滿意足、得意忘形時,捉住自己平時不願或不敢承認的私心雜願。在這種境界,有誠意擺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會憬然警覺:“啊!我自以為沒這種想頭了,原來是我沒有看透自己!”—個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實了,就不偏護自己了。這樣才會認真修身。修身就是管製自己的情欲,超脫“小我”,而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能這樣,一家子可以很和洽。家和萬事興。家家和洽,又國泰民安,就可以謀求國際間的和諧共榮,雙贏互利了。在這樣和洽的境界,人類就可以齊心追求“至善”。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繼承發揮並充實了孔子的理論。我上文所講的,都屬“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無論能不能實現,總歸是一個美好的理想,比帝國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都高出多多了。

理想應該是崇高的,難於實現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懸為理想。如果理想本身就令人不滿就夠不上理想了。比如西方宗教裏的天堂:上帝坐在寶座上,聖人環坐左右,天使吹喇叭,好人都在天堂上齊聲歡唱,讚美上帝,什麽事也不幹。這種天堂不是無聊又無趣嗎?難怪有些詩人、文人說,天堂上太無聊,他們連宗教也不熱心了。我國有自稱的道家,講究燒煉的法術,要求做“半仙”或“地仙”,能帶著個肉體,肆無忌憚地享受肉欲而沒有人世間的苦惱。這是我國曆代帝王求仙的目的。隻是人世間沒有這等仙道,隻能是妄想而已。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

修身之道

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錘打,不能火燒水淬。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

靈性良心鍛煉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泄,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製自己的時候,得寬容允許身心和諧。克製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克製並疏導。

  

孔子很重視“禮”和“樂”。《禮記》裏講得很周到,但《禮記》繁瑣。我免得舍本逐末,隻采用《禮記》裏根本性的話,所謂“禮之本”。孔子曰“禮者,理也。…理從宜。…”這就是說,“禮”指合理、合適。禮“以治人之情。…”(《禮運》)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的感情,都由肉體的欲念而來,需用合理、合適的方法來控製。要求“達天道,順人情。”(《禮運》)肉體的基本要求不能壓抑,要給以適度的滿足。這個適度,就是“理”和“宜”。孔子愛音樂,往往“禮樂”二字並用。“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仲尼燕居》)這就是說,感情當用合適的方法來控製,並由音樂而得到發泄和歡暢。

《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十二》這裏的“禮”不是繁瑣的禮節,而指靈性良心所追求的“應該”,也就是《禮記》所說的“理”和“宜”。

人必須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來源:北京仕謙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