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佬遭遇餃子的尷尬事兒
文章來源: 爸爸的草鞋2014-09-20 14:18:32

 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從小大米飯就菜喂大的,一直對餃子沒有啥興趣。不怕大家見笑,在餃子問題上,我和表妹早年還遭遇過幾次尷尬,雖說現在也能入鄉隨俗,但終究沒能培養出對餃子的深厚感情——真是頑彌不化啊。

尷尬鏡頭之一:

大學畢業離校前夕,我的老師一家熱情設家宴為我餞行,感激涕零,準時赴宴。老師滿頭大汗開門迎我進屋,隻見師母和兒媳仍在廚房裏揮汗如雨地忙活,本就炎熱的六月天,加上廚房兩口大鍋騰騰地煮著,桌上已是兩大盤剛撈出鍋的滾燙的餃子。老師笑嗬嗬地說,送行餃子迎客麵,今天我們來個餃子宴為你送行,六種餡,六六大順,葷素搭配,如何?

我的感激到了內疚的程度,連聲說:老師,您和師母真是…….!真是什麽呢,我真是不知道怎麽措詞了。一方麵我發自內心地感激,都快熱淚盈眶了,這份疼惜直追爹娘啊;可另一方麵,我是真不愛吃餃子。熱情餃子宴上,我一邊配合氣氛,一邊細嚼慢咽,心裏尋思著:不知食堂晚上開到幾點?若是早點告辭,興許還能買到個茶雞蛋吧。這件事至今想起來還無比慚愧,真是辜負了恩師一家的盛情美意。

尷尬鏡頭之二:

工作了,在大學裏。我們有一個外教公寓樓,裏麵常常有一兩套閑置的房子,這就大大地方便了我們元旦聚會。每年迎新聚餐,大家都樂此不疲地要親手包餃子,並且個個身懷絕技, 爭當調餡專家、擀皮能手,包出來的餃子也是一個賽一個的好看。每如此,我自慚形穢,隻能殷勤地打雜。有一年聚會,我上進心突發,決心學會包餃子。於是,現場請教,反複實踐,同事們都誇我一學就會。當時心裏那個美啊,甭提了。正琢磨著下班就去買麵,晚上回家趁熱打鐵,繼續鞏固包餃子技術,也好讓俺的家屬們開天辟地吃一回餃子!

真是心想事成,聚餐結束後,竟然剩下好大一團醒好的麵。同事們好像看見了我的心思,紛紛提議,讓我把麵帶回家接著練習。我揣上麵團就往家奔,心裏想著:我得有所創新,不能總包那些豬肉白菜、韭菜雞蛋一類的傳統餃子,嚐試包點稀奇美味、最好能走飲食文化路線的精品吧…...想入非非時,又一個念頭蹦出來:何不請另一對朋友夫婦晚上來我家鑒賞創新餃子?此念一出,一邊開車,一邊鬼使神差地就撥通了電話,那頭興奮地問:幾點有餃子吃?我不過腦子地答:很快,晚上六點半以前。

不到六點半,朋友一家準時赴宴,他們是懷了極大的好奇心而來,吃餃子的興趣還在其次。一進家門,夫婦倆直奔廚房視察工作,見我操作料理台上又是幹貝又是蝦仁,還有一堆剁碎了的稀糊糊的蔬菜淌著綠菜汁兒。

朋友問:你的餡打算怎麽調?

我答:用油、鹽、生抽攪和到一起啊

再問:這麽嫩的葉子菜怎麽能包得攏呢?

我笑笑,不知怎麽答。

接著問:幹貝、蝦仁怎麽都硬邦邦的?你的麵準備好了?

再答:我也奇怪,怎麽這麽硬邦邦的呢?但麵是現成的!

我胸有成竹。

待我把麵團拿出來,他們看得一臉驚詫:這麵已經幹硬成一團了! 

聽著廚房裏熱鬧的對話,他們的小千金好奇地湊過來,奶聲奶氣地對我說:阿姨,我都會包餃子,你不會嗎?

我的小寶貝顯然也餓了,馬上跟貼說:我媽媽從來就不會包餃子。今天什麽時候可以吃飯啊?

乖乖,就不能給我留點麵子麽?!我尷尬到無地自容。

那一頓難忘的餃子宴,直捱到晚上九點才開席,還多虧了朋友夫婦救場。

尷尬鏡頭之三:

無獨有偶,一次表妹來我家,說起南北飲食習慣差異,給我講了一件她的餃子趣事兒。

剛結婚時,她父親(我的舅舅)對她找的老公不大滿意,理由是:對方學的是器樂,用舅舅的原話說,那就是一個敲鑼打鼓的——因為他玩的是架子鼓。表妹聽父親這樣貶損自己老公的藝術追求,很不舒服。為了避免彼此看不起,翁婿見麵機會不多。生孩子時,表妹接父母來自己工作的城市小住。 妹夫父母對親家到訪十分重視,他們是北方人,接風宴自然也是滿滿當當一桌子不同餡的餃子,每人麵前還配有精致的一小碟寧化府老陳醋。
    沒成想,事後舅舅牢騷滿腹:沒見過這麽小氣的人家,親家頭一回見麵桌上除了餃子還是餃子,最忍無可忍的是餃子還要蘸著酸不溜秋的醋吃,實在是難以下咽。表妹聽著父親的抱怨,哭笑不得,勸解道:在北方,這可是一種高規格的接待啊。再說,除了餃子,不是還配有八碟小菜、茅台助興嗎?

表妹跟我描述當年這番情景時,笑著說,估計當時父親是饞米飯炒菜,無論餃子多麽美味都不如米飯炒菜,因此,完全忽視了八碟配菜的存在,也不記得當時人家舉著茅台,一邊倒酒一邊說著“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的吉利話了。

    看看吧,多麽執拗、倔強的飲食習慣啊!

當然,這是N多年前的老黃曆,現在想起來隻做趣談,如此固執的一頁曆史早已隨著改革開放、南北人口頻繁流動而翻過篇了。不是嗎?現如今,中、西餐都可以隨意變換享用,還在乎餃子與米飯的糾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