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哈佛,沒有斯坦福
文章來源: 一劍飄塵-2015-06-16 12:44:10
一劍飄塵




網上一直有一個美麗的關於斯坦福大學的傳說,說的是斯坦福夫婦因為給哈佛捐款遭受冷遇,而決定自己捐款在加州建立斯坦福大學。許多華裔,包括我的一些朋友,就相信了這個美麗的謊言,在社交網絡上到處傳播。斯坦福的這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斯坦福大學網站,對這個故事都有專門的辟謠。

當我跟一些華裔朋友指出這個事實的時候,卻有朋友根本不願意相信。他們的回答是:這麽動人的故事,怎麽可能是假的呢。這也驗證了我的觀點:中華文化是一種感性文化,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在這種文化下熏陶出來的人,容易感情洶湧,卻很少做理性的考證、甚至沒有理性分析的能力。而我這樣的理性主義者,也就顯得和這個文化熏陶出來的人格格不入了。

既然說到美國的名校,我還是就這個話題說下去。最近因為矽穀高中生的自殺,我寫了幾篇文章,據說整個灣區因此吵成一鍋粥。這其中就有人開始反駁我的文章。觀點之爭,是我一向歡迎的。但是,偏偏就開始出來對我個人的謾罵和對我孩子的批評。甚至在微信群裏,就有人公然要求我退群,隻是因為她不喜歡看我的文章。這倒也是天下奇聞,你自己不喜歡看,不會閉上眼睛麽?我就是有時間把你眼皮子翹起來,逼著你看,你老公也會保護你呀。言論自由!到了美國,竟然還有這種幹涉言論自由的現象,這恰恰驗證了我所說的感性文化的說法。

因為這些無理性的情緒化反應,反而掩藏了這起紛爭中一個重要的問題:華裔家長應該以爬藤作為孩子的教育方向嗎?

我的觀點非常明確:不應該!藤校不應該成為孩子讀書的方向。

把被常春藤和斯坦福這類名校錄取,作為孩子培養目標的家長有多少?我沒有統計,但是我想應該是絕大多數華裔家長的選擇。為什麽要把藤校錄取作為孩子的目標呢?我在前麵的文章分析過,這裏有很大的麵子的問題,虛榮心的問題。另一點,也是中國傳統官本位思想的體現。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雖然美國沒有官本位思想,藤校畢業也要和其他學校畢業生一樣自己找工作。但是,華裔就是改變不了那種望子成龍的渴望。藤校畢業的到底怎樣?我就有一個客戶,美國人,哈佛本科,耶魯碩士,自己當老板。聽起來很牛,卻還欠著我好多的銀兩。我至今還很撓頭,要不要因為他的藤校文憑就免了去法庭起訴他?

當然,個案說明不了問題。昨天在群裏就有一個華裔說了,美國大法官等等都是藤校畢業。我們的孩子隻有爬藤,才有機會最終領導美國。所有藤校加起來每年畢業幾萬人,大法官等等美國建國兩百多年,才有幾個?看不到這些到達這個位置的人的特殊性,隻看到他們畢業於藤校的共性,這樣的思維模式,在美國這個社會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我現在就看到有這種趨勢。為了培養幾個大法官,就要鼓勵孩子爬藤。我相信這些華裔孩子中,有些確實有爬藤的天賦。但是,那也一定是少數。否則,美國的大學應該都是藤校,而沒有其他學校了。但是爬藤文化卻是一鍋粥的,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樣的潛力,認準的就是一條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真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為什麽矽穀地區接二連三出現孩子自殺的悲劇?就在上個星期,又有一個20歲的已經被大學錄取的青年自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指責矽穀碼農以及碼農媳婦密度太大,是造成這種自殺現象的罪魁禍首。許多人糾纏說,我太偏激,隻盯著碼農。其實,我是用碼農作為一個代表,代表的就是那種死讀書文化培養出來的書呆子意識。也有人說,華裔的自殺率並不高。確實,一個矽穀可能有十幾萬華裔,自殺幾個孩子確實不多。但是,為什麽這類孩子自殺的消息總是從矽穀傳出來,而不是惡人穀呢?

無論是否攻擊我,都不可否認,矽穀集中了大量的、單一模式的人才。這類人才的成長道路幾乎是可以複製的:讀書、上名牌大學、進高科技公司工作。這類人才聚集之地,顯然就現成了矽穀特有的文化。說一個道聽途說的笑話:矽穀碼農媳婦 聚會,她們介紹彼此的時候,不是介紹自己是哪位先生的太太——這個可以理解,畢竟婦女解放麽——但是,她們一定會介紹說自己先生是在哪家著名的大公司工作的。所以,造成在矽穀的年輕姑娘找對象的時候,不是看小夥子帥不帥,而是看他工作的高科技公司排名。所以,當有矽穀的讀者給我這樣的信息的時候,我就開始理解那些自殺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的苦衷:爬藤不要緊,下麵還要麵對爬名牌公司的苦惱。可謂人生何其短,名牌何其長哉。

許多到了美國的華裔,因為無法融入美國的文化,特別是生活工作在矽穀這樣華裔紮堆的地方,平常還是中國文化的那一套,根本不了解美國文化的精髓。比如在教育方麵,動不動就有華裔下結論:美國教育不如中國。問他論據,他就會舉例說:中國高中生的成績、華裔孩子在美國上大學的比例等等。但是,等到再問:在美國大公司、社會上進入領導階層的華裔比例為什麽如此之少?他們就立刻說:那是種族歧視。
美國有種族歧視,不可否認。但是我一直的一個觀點:這種種族歧視是個人行為,而不是社會行為。可以說,從立法這個角度,美國對於種族歧視的立法是最嚴格的。而且不僅如此,種族歧視已經超出了法律界限,進入了道德範疇。其實,我對於這個是非常反感的。因為在我看來,道德應該是約束自己,而不是評斷他人的。但是,就是在這種已經可以因為種族歧視,而讓人丟掉工作的道德至上的情況下,還要把我們華裔在美國社會的領導階層中比例過低的問題,歸結為種族歧視,是說不過去的。奧巴馬能夠當選總統,駱家輝能夠在一個白人州當選州長,都說明了這個社會的開放多元。而我們華裔孩子進入社會以後,整體性缺乏競爭力,是非常值得從我們自身文化上反思的問題。

當然,我這樣講,就會引發一些人的不快。因為在他們看來,隻要說華人有缺點,就是華奸、就是數典忘祖。所以,每每看到一些民權男神女神為屁大的事情就鼓動華裔上街,我就想:他們實在是應該鼓動華裔起義的。因為不如此,就我們中華文化中那種不自信的基因,是永遠不能讓他們擺脫被歧視的快感的。是的,經過這一年的觀察,我真的看到一些人,有“被歧視快感症”。否則,你很難解釋,為什麽隻要牽涉到族裔矛盾,他們就要往種族歧視這條路上引導。而每每結果,都是無疾而終灰頭土臉。即使如此,也隻會讓他們在“被種族歧視”的道路上愈挫愈勇。

好吧,我們還是回到學校教育的問題。最近一個有關於藤校的最有價值的新聞,就是起訴哈佛。其實,起訴哈佛的並非我們華人,而是一個白人民權律師,為我們華裔伸張正義。所以,我也就不吝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華裔民權男女神的心,我就是認為:隻有到了他們能夠真正不再為華裔呐喊,而是為所有族裔的民權呐喊,這些華裔的男神女神才真的進入了馬丁路德金的殿堂。在此之前,我隻能把他們看作民權巫師。

無論如何,華裔社區總算抓到了一根白人伸過來的稻草:控告哈佛。一些華裔的社團或者意見領袖也就積極起來。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提醒我不要發表言論。我自己倒是從來沒有覺得我的言論有多麽重要,至少,對於我的影響沒有放屁重要。因為放屁的時候,我得找個沒有人的地方。而發表言論,我感謝美國這個社會,我是從來不顧忌場合的。

那麽,我是不是反對起訴哈佛呢?不!一點兒也不!

我是美國法治的堅定的捍衛者。這也是為什麽我非常不屑那些動輒呼籲走上街頭的巫師的表演的。控告哈佛,無論是什麽原因,我都覺得是正當的。哪怕就是沒有理由,老子就是看著哈佛兩個字不爽,偏偏老子又雇得起律師,起訴就是了!美國司法獨立,法律完善。在司法係統內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最正當不過的事情。

所以,狀告哈佛沒有錯!但是,能不能贏,那就是法庭判決的事情了。在法官沒有判決之前,我不敢妄下定語。看起來,狀告哈佛,似乎又是華裔民權史的豐碑,其實,同樣的因為錄取不公狀告哈佛的,曆史上就沒有停止過。結果當然很明顯,如果哈佛輸了,也不至於今天又有人提告。而且這些狀告哈佛的,還是白人學生。所以,狀告哈佛可以,但是我也有一個問題——看,我不做漢奸真是可惜了:千萬不要真的認為哈佛在華裔錄取問題上是種族歧視。現在的資料,一提及,就說哈佛華裔學生的SAT成績要比白人、黑人等等高出多少多少分。看起來,確實是種族歧視。但是,不要忘了,目前哈佛華裔在校生的比例已經是我們華裔在美國人口比例的大約接近5倍。所以,哈佛這個錄取率上對於華裔的壓製,其實根本談不上歧視,而是麵對現實的無可奈何。貴族的兒子不和馬夫的兒子玩,可以說是歧視。馬夫的兒子因為跟不上貴族兒子消費的程度,而不和貴族兒子玩,是歧視嗎?是無奈。

哈佛華裔錄取率上的無奈,實際上是我們華裔爬藤文化和美國因材施教文化的衝突的結果。華裔中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自詡智商優秀。許多人把華裔孩子突出的學習成績歸結為智商上的優勢。實際上,早就有科學研究揭示:東亞裔的平均智商水平是108,而白人的是106。但是,白人的智商分布率比東亞裔更加分散。這就是說,白人中智商突出的比例更高,當然,也就意味著智商低下的也比東亞裔高。所以,按照這個研究成果,哈佛這類學校錄取的都是頂尖人才的話,至少白人的優秀學生不應該比亞裔的成績低。但是,事實卻是亞裔平均也要遠遠高於白人。所以,這兩個事實對比,就可以說明,我們亞裔的孩子,在中學階段為了SAT這類考試,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我尊重這樣的努力付出,但是,我們作為父母難道不應該反思:這種為了上藤校的努力,是不是讓整個華裔社區都生活在一種重壓之下呢?這種整個社區的壓力,難道不是造成矽穀孩子接二連三自殺的重要原因嗎?沒有自殺的孩子,就一定很快樂嗎?
去年的時候,新聞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說在一個國際性競賽中,中國上海的學生素質遠遠高於美國。前兩天,我看到中國青年報的反思,觀點非常符合我在美國的觀察:我們上海的學生花了多少時間用於學習上,而美國的學生用了多少?在我們的孩子整天埋頭讀書的時候,美國的學生卻有著更快樂的多彩生活。





通過這個事情,我就想,即使遠在大陸的中國青年報都在反思,我們華裔的這種讀書至上主義的弊端。我們在美國這樣寬鬆社會裏生活的華裔,有什麽理由,一定要盯著哈佛、斯坦福呢?無論控告哈佛輸贏,如果我們華裔不改變強迫孩子爬藤的教育思路,就是常春藤名校全部招收華裔學生,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到那個時候,可能我們華裔父母的眼中,就不再有藤校這個概念,也不再有斯坦福,而隻有哈佛。

教育不是買名牌包。教育是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個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足夠立足社會的知識以及做人的基本性格品德。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因為天賦取得了異常突出的成績,父母為之高興,也是正常。如果孩子就是普普通通,那麽,隻要他們幸福的享受著自己每天的生活,又有什麽不好呢?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作者:一劍飄塵,第一部8x8事件長篇小說、禁書“天安門情人作者”,美國企業家,作家,微信: yjpc1989; 文學城博客:一劍飄塵- (後麵有一個短橫,因為文學城俺後來找不到原來名字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