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上海的衣食住行(行)
文章來源: 高曉嵐2015-01-13 03:33:27

我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上海,在蕪湖長大,後又回到上海。我的記憶與上海頗有淵源。又有思鄉的漂泊海外的上海讀者給我悄悄話說喜歡看有關上海的文字。所以我打算寫寫我記憶中的上海的衣食住行。本篇為行篇,主要講講上海卓越的公共交通。姑且略過自行車、電動車等不最具上海特色的行的元素。

上海是全中國最具現代化的城市之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沒有一個城市能出其右。龐大的城市,四通八達的道路被發達的公交網絡所覆蓋,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穿梭其間。即便在沒有私家車、出租車、地鐵的年代,上海的交通也很便利。

記得我80年代中後期在上海讀大學時,公共汽車的票價是五分、一角和一角五分,拖著兩條長“辮子”的無軌電車是四分、七分和一角三分,很經濟。還有人有月票,經常坐車的話更加省錢。上了車人們一般都能自覺買票或者出示月票。車上人多擁擠時,乘客們會在購票著和售票員之間傳遞錢和票。

車有普通的站站停的,也有區間車、大站車和夜間車。一般間隔十分鍾左右一班車,夜間車的間隔要長一些。在車的起始站人們排隊井然有序,分坐隊和立隊。坐隊比較慢,但能有座位,要坐比較多站點的人如果不趕時間一般會排坐隊。

我那時最常坐的車是學校門口的49路公交車。坐這輛車途徑淮海路和南京路,還記得的沿途站點有建國西路、複興中路、常熟路、銅仁路等,最後停靠在離南京東路外灘不遠處的漢口路上。到在虹口塘沽路的伯父家坐車到漢口路再到附近去轉乘17路電車。我以前還常坐的車有43路,44路,淮海路上的126路等。後來淮海路上出現了911雙層公共汽車。

後來我從蕪湖的醫院辭職到上海闖蕩的初期也常坐公共汽車。喜歡在夜間坐在空落落的車上看窗外昏黃路燈照耀下移動的街景。

坐公交高峰時會很擁擠,有時車門都要費很大力氣才能關上,下麵的人會幫忙往上推人。車內更是擠得沒有立足之地。但是人們一般能夠遵守先上後下的規則。車上人多時要提前往車門處挪動。下雨天坐公交更添了麻煩,濕漉漉的。記憶中最不堪的是有時會在車上遇到色狼,借著擁擠占女人的便宜,很惡心。我曾經有幾次這樣的遭遇,不敢正麵對抗,每次我都挪到車門口提前下車。

現在在上海的人出行的選擇更多了,除了公交,還有已成網絡的地鐵、輕軌、出租車和私家車。我曾經住在地鐵一號線萬體館站附近,出行很方便。現在又開通了好多條地鐵,已經形成了網絡,覆蓋大部分城區和郊區。出租車上海人叫它為“差頭”,最初10元起步,包三公裏,三公裏以後每公裏兩元,還是比較公道,後來漲過價,現在大概又漲價了吧。車也不好打了,尤其是下雨天。私家車這些年盡管受到搖號的控製,仍然是多了很多,交通也因此而擁堵。不下雨、不生病時在上海真的沒必要開私家車,就像在紐約市,有車反而不方便。走路、坐公交不僅便利,而且健身、環保。

我已經好幾年沒回上海了。想念上海,想念上海發達的公交和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