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日常 (十三)食堂印象
文章來源: 我愛君羊2017-07-15 07:30:55

看了黃磊演的“深夜食堂”感覺怎麽這麽文藝呀,根本不是食堂比咖啡館布置得還精巧,雅致。吃一碗麵,也要配小杯清酒,這哪是吃食堂,簡直是做戲呢。我來說說什麽是食堂吧,我印象中的食堂,我的食堂。


小時候我家住的是父親所在醫院的宿舍樓,離食堂不遠。一次,中午家裏的爐子滅了。爸爸來不及做飯,就給了我五毛錢,我在食堂買了五個包子,記得那包子每個一兩,船型也像葉子,兩頭尖尖的捏了好多的褶,都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我們食堂的包子褶多賣相好,內容也豐富,裏麵有一大團的肉。菜肉鹹津津的,一咬一口醬汁。沾滿肉汁的內皮最好吃,比我們家米飯炒菜強多了。包子裏的油尤其多,吃完飯嘴上,手上都是,忘了擦便蹭得哪兒都是。妹妹兩個,我兩個,父親本該有一個,可是為了獎勵我們吃得快,他自己不吃,剩餘的那個誰吃得快歸誰。

上大學後,三餐都吃食堂。食堂的菜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每天都換花樣,用粉筆寫在小黑板上掛在窗口,一個窗口一種菜。有小燉肉三毛,圓白菜炒西紅柿一毛五,醋溜肝尖兩毛,燜豆角兩毛。還有麵食餃子包子,炒麵之類。不知為什麽肝尖的窗口隊排的總是最長很少買到過,性價比合適吧。炒麵別看成分單一,長的醜,人稱“油炸蛔蟲”卻特別受到追捧,因為便宜。當年都是窮學生,一兩一毛五的,再大的胃口一塊錢也能解決一頓飯。我們部隊院校是供給製,不發津貼發飯票,好像是一個月三十塊。男女一樣,我們女生往往能省下飯票找男生兌成現錢。男生飯量大往往不夠,就有許多人去食堂幫廚。別以為他們是學雷鋒,我的一位哥們就悄悄地跟我說“還不是為和大師傅搞好關係,每次能多盛點”。

後來工作了,單身。依舊吃食堂。但那時有了工資,時代也不同了。更多出現在窗口裏的是紅燒茄子啦。帶魚啦,回鍋肉啦,四喜丸子啦,葷菜增多,有單位補貼價格仍便宜,質量和外麵餐館有一拚。剛到國旅總社時我們住在靜安賓館,公家包了北京東直門三星級飯店的兩層做我們家在外地的人的宿舍。實實在在享受了兩年。那兒有服務員每日打開水,打掃衛生,樓下的食堂除了為住宿客人服務也對外開放。一次吃魚香肉絲,就是裏脊肉炒胡蘿卜絲,肉滑嫩嫩,胡蘿卜脆生生,炒的好能吃出魚味那種。好菜排隊的人就多,我耐心排了十幾分鍾輪到我時就剛剛好賣完了。當時那個憋屈呀,現在還記得。好在之後不久,賓館對麵住下個上海老太,專為國旅這些下了團沒趕上飯點的做小炒。菜價是賓館食堂的兩倍。現點現做。日本部的導遊最有錢,除了小費,客人愛買畫司陪可得大回扣。日語導遊是地主,吃小灶的常客。我們美大部是富農,也時不時地去搓一頓。歐洲和亞太的去得少些。有時趕上節假日或剛掙了一筆,日本部的就會甩派兒,大方,不管認識不認識,隻要是國旅的都歸他請,我們自然不客氣,反正吃食堂的都是一家人。

 再後來結婚,跟著先生吃他們公司的食堂。總覺得不如我們總社的夥食好。也是有了自己的小家,慢慢地學做煮婦,煎炒烹炸,一點點做起。印象深刻的是有次用電飯煲做紅燒肘子,雖然差點幹鍋,但味道相當的棒,濃油赤醬,肥而不膩,得了某人許多誇獎,配上用搪瓷飯盆食堂打來的白米飯,那頓飯吃得叫一個開心。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中年人開始懷舊。每到發愁給孩子做什麽飯吃時,總不免懷念當年的食堂。真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