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你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嗎?
文章來源: 我的庭院2015-11-18 04:26:06

英文 mulch 一詞是指覆蓋在土壤表麵的一層東西(不僅限於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土壤保濕、改良土壤、預防雜草和增加美觀的作用。Mulch的原始本意是森林中覆蓋在樹木根部的落葉等有機物質。在西方園藝中mulch應用非常廣泛,大到公園綠地,小到私家花園中均能尋覓到它們的蹤影。它們以有機物質為主,樹皮、樹葉、木屑、秸杆等均可粉碎製成mulch,但鵝卵石、大的沙礫等無機物也常常被用來當作mulch使用。

奇怪的是中文裏沒有一個相應的詞與之對映,翻遍手頭的古籍,字典也未查到一星點與mulch有相同或相似詞意的詞匯。難道中國古人不用mulch。那古人是如何做到土壤保濕、土壤改良、預防雜草的呢? 今日讀《齊民要術》一書,恍然大悟也,耕作也。

土壤保濕也稱保墒,在古代文獻中叫“務澤”,就是“經營水分”。 所謂經營,就是通過深耕、細耙、勤鋤等手段來盡量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使盡可能多的水分來滿足作物蒸騰。 鬆土保墒,又被現代農業學稱作“暄土覆蓋法”。近代土壤學揭示,土壤在過水後會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細管,還會在縮水過程中開裂;“鬆土”,就是切斷毛細管,堵塞裂縫;從而“保墒”---抑製水分沿毛細管上行至地表蒸發和直接經裂縫蒸發。  

古人耕田最早使用的工具叫耒(lěi),這是一種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從耒開始,人們逐漸又有了耜(sì),耙(bà),耮(lào),犁 (犂)(lí)等。古人耘田(除草)使用的工具叫耨(nòu),耥(tǎng),鋤(鉏)(chú)。

《齊民要術》一書把耕作體係發展為“耕-耙-耱-壓-鋤”,標誌著中國以“保水”為核心的古典耕作體製的成熟和完善。“耙”是用鐵齒將犁耕翻起的土塊切碎,兼有減小 播種阻力和鬆土保墒的目的;“耱”是無齒耙,著重於將地表拖細碎、平整;“鎮壓”是通過碾壓或拍打的方式將耕、播、鋤造成的坷垃支翹壓實。在《齊民要術》 體係中,“耱”、“壓”、“鋤”都以保墒為直接目的。

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古典農業又被稱為“中耕農業”。“中耕”指的在播種與收獲之間、在植株間進行的田間耕作管理。主要包括鋤草、鬆土、培土、鎮壓、間苗等環節。中耕,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獨具特征;特別是鋤頭,是中國古典農業的標誌。   

“鋤禾日當午”婦孺皆知,若要問農民為什麽要冒著炎炎烈日終日鋤禾不止?通俗的回答是“除草”。 實際上,除草隻是較為淺顯的原因之一,鋤地的核心是“鬆土保墒”。《齊民要術》就特別強調:“鋤不厭數,勿以無草而中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