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聲匿跡了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文章來源: 玉米穗2023-01-15 08:59:24

阿爾巴尼亞這個不起眼的歐洲小國現在在中國很少被人提到了,曾幾何時卻被譽為歐洲一盞明燈,是中國為數極少的鐵杆兄弟。當時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的大名在中國廣為人知,逢遇“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之際,在北京慶祝遊行的隊伍裏高舉著的馬恩列斯毛的大型肖像牌中居然還夾雜著個不太熟悉的歐洲人肖像,那就是中國人民的兄弟加朋友阿爾巴尼亞的偉大領袖恩維爾霍查。

文革時期的一段時間之內,國內電影幾乎隻剩下了八個革命現代樣板戲,國外電影隻有蘇聯老片《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不少阿爾巴尼亞電影卻在蕭條一片的國內影壇大放異彩。

最先上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海岸風雷》和《寧死不屈》。那時本人還在讀小學,跟著學校包場觀看了好幾遍。海岸風雷講一老頭和他的幾個兒子在抗擊法西斯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道路選擇。老頭最後為民族大義,支持參加遊擊隊的二兒子,大義滅親幹掉了投靠法西斯的大兒子。《寧死不屈》講一個負傷的女遊擊隊員在一個女學生家裏養傷時,與女學生一起被法西斯逮捕,在牢獄中受盡折磨寧死不屈最後慷慨就義的故事。那兩個電影,如放到現在看,應該也就稀鬆平常的,但在當時的中國影壇,卻好像在荒蕪沙漠裏看到一小片綠樹林似的感覺。電影裏有些台詞當時常被小孩子拿來模仿,如遊擊隊員碰頭時的聯絡暗號:“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還有遊擊隊處決奸細或叛徒時的台詞:“我代表人民判處你死刑”。《寧死不屈》裏學生回憶學校教室裏學生搞笑時說的:“墨蘇裏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將來有理,永遠有理”等等。《寧死不屈》裏有個歌,朗朗上口也還記得,“趕快上山吧同誌們,我們在春天加入遊擊隊,敵人的末日就要來到,我們祖國要獲得自由解放。”小崔(崔永元)曾經回憶說他兒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有些台詞的影響伴隨他終生。其中就舉到《寧死不屈》的例子。可見那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影響之大。

後來陸續上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廣闊的地平線》,《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等等。《廣闊的地平線》敘述一個阿爾巴尼亞雷鋒的日常生活,最後在平凡的崗位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下遊擊隊》片如其名講述遊擊隊抗擊法西斯的故事。比較有意思的是《第八個是銅像》,通過七個人扛著一個(第八個)棺材去下葬的路上,依次對被下葬者所做的不同回憶勾勒連綴出死者生前於不同時期不同場景的生活樣貌。這個電影當時看的時候覺得不好看,感覺情節不連貫,支離破碎,沒有完整故事,出場人物的最終結局也往往沒有交代。但後來隨著年齡增加,回想起來卻覺得這個電影是比較給人深刻印象的,它的敘事風格比較不落俗套,有點蒙太奇意識流的感覺,比較貼近現實生活。

總之阿爾巴尼亞電影在文革的特殊時期,給中國影壇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使人們在一片鑼鼓喧天戰天鬥地的喧鬧嘈雜聲裏還看到點不同世界的不同畫麵,但當然也是社會主義小兄弟國家的生活場景。

想起來了,當初我的一個鄰居,還公派受聘去阿爾巴尼亞某大學教授了兩年英語。那人是複旦大學外語係的英文教師。一個歐洲國家聘請英文教師,不從母語英文國家聘請,卻從非英文國家的中國聘請,想來有些滑稽。卻也看出中阿之間當初的密切關係。

時過境遷,後來不知不覺之間,中阿“兄弟”反目了,霍查肖像從馬恩列斯毛肖像裏消失了,阿爾巴尼亞這個歐洲蕞爾小國失去“明燈”地位,不再被中國老大哥提起了,阿爾巴尼亞電影也完全從中國影壇銷聲匿跡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怎麽樣子的呢?我還有點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