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該製定戰後重建台灣計劃
文章來源: 僑報郭劍2016-12-08 18:10:09

      這些年海外華人華僑打著反獨促統旗號的民間組織不少,這些民間組織反獨的立場是明顯的,一點兒都不令人懷疑,但是在促統方麵卻顯得欲振乏力。個人認為,反獨促統不僅僅是一種立場和表態,更應該有實際行動,而且應該做出有效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有效的行動配合,促統就是停留在“有想法沒辦法”的狀態之中。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與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還公開發推文宣布,這不僅僅是打破了將近40年的美中關係形成默契的慣例,更應該看到這是台獨勢力在美國的縱容之下向前又走了一大步。川普在他的推文中稱蔡英文是“台灣總統”。請注意這個稱謂。川普沒有說“中華民國總統”,而是直呼其“台灣總統”。這就表明,川普替蔡英文扯掉了“中華民國”的外衣,扯掉了台獨的遮醜布,赤裸裸地把“台灣獨立”的情況攤在陽光之下,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這麽回事。川普的推文等於替蔡英文及其追隨者宣布了台灣獨立。
      然而,麵對由台灣的小蔡的小動作挑起美國裝傻充愣的這麽大的動作,中國政府有心理準備嗎?有反製措施嗎?除了口頭上強硬強硬再強硬之外,會有實際行動嗎?比如,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比如,包括外交遊說在內的全方位的促統攻勢?
      中國大陸方麵嘴硬心軟手也軟,多年來一直主張和平統一。殊不知中國的統一自古至今就沒有一例是和平方式達成的。海外的反獨促統民間社團,也多是唱和平統一的老調。這種老調唱的多了,也就了無新意了。和平鴿是和平的象征,用和平方式取得台灣,簡稱鴿取(歌曲),武力取得台灣,簡稱武取(舞曲)。我們多年來聽多了歌曲(鴿取),聽不見舞曲(武取),所以就眼睜睜地看著台獨勢力在那裏切香腸、溫水煮蛤蟆。
      當年的陳炯明炮轟總統府,主張省份自治,這等於鬧割據鬧分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共同敬仰的孫中山當時是什麽態度?不羅嗦,不含糊,不猶豫,不拖泥帶水,就是四個字——殺陳炯明!
      自稱繼承了孫中山總理遺誌的中國國民黨,到了馬英久當主席的時候,提出了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和政策。“不統”首次從國民黨主席的口中說出來。
      “不統不獨不武”符合誰的最大利益?迎合了哪個國家的政策和意願?個人認為,這個“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不是最符合中國的利益。
      台灣島內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大概都不願意看到炮火硝煙。國民黨也一直拿炮火硝煙嚇唬台灣的老百姓,說如果我們搞台灣獨立,老共就會打過來,我們不僅傾家蕩產,還會屍骨無存。諸如此類的言談,說的多了,就會引起台灣老百姓的反感,縱然中國大陸釋放出再多的善意,給台灣同胞再多的好處和便利,隻要是不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一條不拿掉,台灣人民就不會認同中國大陸的國家統一的主張。
      台灣老百姓,包括政黨,一提到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不是心生恐懼就是心生怨恨。如果我生活在台灣,是一位台灣居民,我也會對“不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一條心存芥蒂。這是因為我們都沒有看到中國統一之後的台灣究竟會是什麽樣子。
      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心態呢?怎樣把對中國統一的恐懼心態變成對中國統一的期待呢?個人認為,方法用對了就能做到這種心態的轉變。
      不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一條應該強化,不僅要強化,而且應該更具體化,並使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這就需要製定出一個在用武力解決了台灣問題而使中國統一之後的台灣地區的戰後重建方案。有了這個戰後重建方案和台灣未來的藍圖,台灣的中老年以及年輕一代就會對未來有所期待。假如我們能看到武力取台之後的台灣,經過10年20年的建設,哇塞!改天換地舊貌變新顏,比紐約還漂亮,比上海還漂亮,比香港還漂亮,比東京還漂亮!比現在更有錢更富有……這樣的藍圖畫出來之後,別說是台灣的老百姓,就是大陸的老百姓也會變著法兒地想移民台灣。


      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一攬子方案、計劃和藍圖當中,當然會有分類,比如,戰前要有幾方麵的計劃,像什麽重點打擊計劃、登島計劃、接應計劃、難民安置計劃、友人接待計劃……
      打擊計劃比較好做,拆總比建設容易,但應該有具體的目標,除了台北故宮要保留之外,還有哪些地方舍不得摧毀的,計劃書中要標明清楚。在洛杉磯活過100歲的李正中老先生在生前說過,中國大陸如果用飛彈打擊,用不著太多枚,兩枚就夠,一枚打供水係統,一枚打供電係統,沒水沒電,凡是跑得動的都得跑。
      在武力解決台灣之後的重建方案和藍圖當中,當然也會有分類,除了硬件建設之外,也應該配套有移民方案。現在的台灣人口大概是2300萬,而上海市常住人口就超過了這個數字,2400多萬,北京市大概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對戰事之前和戰事之中的難民安置計劃也應該不太難,因為中國大陸每年的春運期間滿負荷運載能力就可以超過30億人次。隻要把台灣的難民安置計劃時間躲開春運就可以了。戰後的台灣一定要有移民方案,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每個地方控製一下移民名額和比例,到台灣的移民來自全國大江南北。這一方案可以參照深圳的樣板。
      有朋友質疑,我們美國不是答應會協防台灣嗎?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得過美軍嗎?個人認為這一點不在話下,隻要中國大陸有舞曲的決心和具體方案,美國方麵想跟台灣聯係已經找不到人了,因為台灣的阿兵哥自己也會製定出一個“轉進計劃”。轉進計劃是台灣的外省人當年創造的一個名詞,實際上就是逃跑計劃。
      毛澤東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國共內戰的時候有個萊蕪戰役,不到三天,國軍73軍等5萬人被全殲。戰後陳誠有句經典妙語:就是放5萬隻鴨子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呐。另一個例子,天津戰役,激戰29小時,天津解放。戰役之後,老蔣說了一句話:放共軍進城,給他們當導遊,29小時也不夠啊!
      毛老爺子還說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在這裏,提醒朋友們,中國大陸把武力攻台計劃做得再恐怖也都是虛的,因為中國是個大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還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隻要沒有配合戰前的接應計劃、難民安置計劃、友人接待計劃、戰後的重建計劃和移民計劃,舞曲就是空洞無物的;然而一旦我們看到了這些配套方案,如果我住在台灣,第一件事就是趕快賣房子,準備走路。
      曆史不會重寫,但曆史往往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