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收起那可怕的“家長欲”
文章來源: 多論多2017-04-06 17:39:01
  意大利導演費裏尼說,全世界的孩子在五歲以後送到幼兒園就被扼殺了。雖然可能有點極端,但我的觀點跟他相似,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變得不像一個孩子。

  人越長大,越是一個變麻木的過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不看花,也不看樹,腦子裏更多想的是掙錢、當官。

  法國的著名風景畫家柯羅晚年曾說:“我每天早上醒過來向上帝祈禱,讓我像小孩一樣天真地看世界。”我歲數越大越明白這句話,孩子們都是我的老師。

  1

  家長要克服“家長欲”

  要讓孩子有獨立思想,首先家長要克服自己的“家長欲”。現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著學鋼琴、古箏、英文……這是很可怕的情況,他們長大了會恨家長,說自己沒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課。

  其次,家長有一個需要克服的趨勢,那就是太把一個孩子當孩子。他是他自己,有他的才能和愛好,隻是你一時看不出來。我經常遇到一些家長,問孩子應該怎麽學畫。其實問題不在這裏,而在於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在於他是否冷眼觀察孩子——孩子喜歡什麽,討厭什麽?這時教育就開始了。家長最要緊的是冷眼看,然後帶著孩子走向他感興趣的地方,而不要強行帶他去他討厭的地方或者沒感覺的地方。

  2

  對低年齡的孩子說概念,非常有害

  13歲以前的孩子,不要跟他們解釋什麽是“美”,什麽是“古代”和“現代”這類概念,如果帶他到博物館去,就不要對他解說,他聽不懂,並且會厭煩。就是讓他看,如果他實在不想看,就帶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輸這麽多詞匯給孩子。

  有的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說會道,可說的全是大人教他的詞,一點也不像孩子。我在美國、歐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們不太會說話,說的也都是很簡單的詞,沒有多餘的話,也沒有廢話,更沒有空話。可是中國的孩子,尤其是春節聯歡會上的孩子,或者一些比較優秀的被選出來的孩子,滿口空話、假話,這說明我們的概念教育開始得太早。

  孩子10歲至15歲的時候,家長要特別觀察,看他們到底喜歡什麽,對什麽有極大興趣。如果這個時候,他正好喜歡畫畫,喜歡音樂,喜歡寫作,或者喜歡科學實驗,家長就要帶他到好的環境耳濡目染,並且周圍有同樣喜好的孩子,這點對孩子非常重要。

  至於所謂的概念性東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後孩子才會開始對這些感興趣,才有理解力和判斷力。

  3

  身教大於言傳

  我在世界各國博物館總是看到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人抱著嬰兒在逛博物館,其實嬰兒在睡覺,但我覺得這個教育非常好。帶孩子到很嘈雜的飯店或商場去睡覺和在博物館睡覺,感覺是不一樣的。

  第二,國外中小學生會全班去博物館,不是瀏覽,而是有專業的老師在那上課,學生很自由地提問。但在國內,我經常看很多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歡,但覺得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就帶孩子去,我覺得這個是最可怕的。對小孩而言,身教大於言傳,如果父母真的很愛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訊息是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時候是父母讓孩子彈鋼琴,自己根本不聽音樂。

  4

  不要小看孩子的潛力

  不要太控製小孩看什麽書或者不看什麽書。他當然會亂看,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會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沒興趣看,有些則沉迷在裏麵,大人不需要太在乎這件事情。學齡前的孩子看的東西,到了學齡後會自動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樣,忽然就不愛看了,轉而看更高級的東西。

  我記得我13歲以前喜歡畫畫,同時還喜歡唱歌跳舞,還去拍過電影,還打架,還捉蟲子,上樹闖禍。可是13歲以後忽然對別的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於是絕大部分時間就隻用來畫畫。到了18歲又是一個飛躍,以前的很多習慣忽然停頓,轉入更高的智力需求。

  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擔心,也不要太關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時候會消失的。有一種習慣在你看來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於“掰”,有時候就會掰壞了。當然也不能縱容孩子,不能過頭,有些事情會自動消失,也會自動生長。

  5

  對孩子喜歡做的事少囉嗦

  國外幼兒園老師如果覺得小朋友畫的一幅畫不是很好,他會說that is interesting,“有意思”。

  盡量不要對小孩說出價值判斷的詞,大人說好或不好,對或不對,都是在扼殺小孩。13歲以前的小孩,在繪畫上或任何文藝興趣上不要多說,孩子要做就讓他做,少囉嗦。如果孩子沒有得到認可,他看到畫作對比後沮喪時,就讓他去沮喪,因為他第二天醒過來又好了,他有很頑強的動物本能,這時不需要家長去引導。

  我對小孩的觀點,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馬上去看。此外什麽都不用管。我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女兒,她也很正常,很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