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就這麽看中國媽媽?
文章來源: 多論多2016-04-20 03:09:09

有位中國媽媽是上海知名大學的英語教授,來探望她兒子。兒子在一所高中上學。我告訴她,美國法律規定父母不可以和5歲以上的異性兒女同居。她笑吟吟的、溫柔典雅地說,沒有關係我是他老媽,又不是別人。結果被室友舉報,法院判決性虐待,驅逐出境。

“中國媽媽”文化現象出現,也許不在於懂不懂某國具體的法條,而在於生活方式、觀念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巨大差異。

“中國媽媽”在美國已經成為被調侃被諷刺的文化現象。

“中國媽媽又來了。”一說這句話,中國留學生都會相互擠眉弄眼,互相做鬼臉。

世界各國留學生的母親來美探望兒女,大多住在賓館裏,事先在自己出發前,把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條,以不打擾孩子的正常生活秩序為準則。

她們或者請孩子和自己一同在周末旅遊,或者請他們在自己賓館下榻的地方同孩子共進晚餐。然後在市區裏轉轉,很少大包小包帶來生活用品,熟悉美國文化的家長,不會花精力帶來並非孩子需要的生活用品強加給孩子。他們和孩子分手的時候互相祝福,祝你快樂,祝你幸福,祝你順利,媽媽愛你等等。

中國媽媽就不同,雖然很多人也知道美國物質極其豐富,但來探望孩子一定帶來很多東西,一定住在孩子的宿舍裏,無論有錢沒有,一定和孩子住一起,盡管沿海城市的商人有錢有經濟實力住高級賓館。這是咱們的生活方式,和孩子膩在一起住,那樣才親近。然後媽媽們開始操練起來,幫孩子洗衣服,給孩子做飯,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都要做滿一冰箱,包子,餃子,紅燒肉。其實這些留學生,他們學習很緊張,中午沒有時間回來吃飯,中國媽媽就眼巴巴地看著孩子,“那你就不回來了?”那表情就是,你就不能騰出時間多和你媽媽待一會?

孩子當然不忍心,媽媽遠隔重洋來看他,自己就不能早點回來吃午飯嗎?這樣一個月天天回來吃午飯。下午自習又回去晚。有時回家吃晚飯聊到興頭又不願意回去上晚自習。中國媽媽在旁邊又搓腳又拍背的,又給脖子按摩,弄得孩子陷入軟綿綿的親情不想去上晚自習。一個月下來三門功課全不及格。

有位中國媽媽是上海知名大學的英語教授,來探望她兒子。兒子在一所高中上學。我告訴她,美國法律規定父母不可以和5歲以上的異性兒女同居。別說同床。她笑吟吟的、溫柔典雅地說,沒有關係我是他老媽,又不是別人。

我有一次鄭重地告訴她,美國鄰居的公民意識很強的,鄰居會舉報。她拒絕聽我的話,說:我就住一個月。她和兒子同室同床。結果被室友舉報,法院判決性虐待,驅逐出境。

中國媽媽在和兒子分別時大都會哭,並且千叮嚀萬囑咐小心點小心點,好像周圍全是騙子,生活全是陷阱。孩子上學也說小心點,書包電腦放好,而美國媽媽則常說have fun(找快樂)。好像大多有被騙妄想,總怕別人害他,騙他。或者咱們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確是陷阱多欺詐多?

沒有錢誰能送孩子出國留學?有些中國媽媽由於有錢就很高調,穿的用的清一色名牌。在美國生活久了的華人就會笑她們“土包子開花”。土在哪?美國人什麽場合穿什麽衣服,用什麽生活用品,分類很細。即使無家可歸的人,撿破爛撿了此一類的東西,也會派在此一類的用途,不肯用混。就拿手提包來說,有錢人晚上出去吃飯和參加活動通常都用小的手提包,穿深色亮的衣服。閃光的衣服不能白天穿。去旅遊不能用LV包,讓人笑話,要用outdoor包,戶外活動的包。中國媽媽LV包上街買菜、遊泳通用。

中國媽媽喜歡穿睡衣走來走去,把睡衣當休閑裝,孩子是幾個學生合租房子共用廚房,共用衛生間,一定要住孩子宿舍的中國媽媽穿著睡衣睡褲出出進進。當有人勸阻,告訴她睡衣應該在臥室裏穿時,媽媽們表情不以為然,這些孩子都是跟我兒子似的,我老太太沒有關係。結果倒黴地被本地留學生起訴性騷擾,又被房東以不受歡迎的房客驅趕出去。美國一切都在法律之下控製。房東驅趕房客不是我們想象的就是不讓你住了,下月搬走。要上法院申請驅趕令。一旦有這令,必須按限定的時間搬走,而且要做一個非常壞的記錄,以後找房子、找工作都非常的難,甚至影響移民辦綠卡。

一位來自海南的中國媽媽,大學教授,喜歡做飯。在美國大多數人,早餐牛奶咖啡,午餐三明治,水果蔬菜。開放式廚房不煎炒,關注健康,不亂吃東西,甚至不吃油炸的。中國海南媽媽早餐要煎雞蛋餅,蒸魚,煮粥,煲兩個小時,每天很早起床做飯。美國住房都有煙敏感警報器,她一做飯警報器就響,為了不讓警報器響,她搭梯子用塑料袋子把敏感警報器給遮擋住。結果被孩子室友起訴謀害和破壞設施罪。報警器都連接消防局,她孩子的室友眼睛手術視物不清,又加了一條重罪侵犯殘障人生存的權利。真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在美國,中國式的心眼子太多不守規矩者往往會受到懲罰。

中國媽媽對孩子從高中畢業到上大學選專業,常常是她們最揪心的時候,而美國人的人生是隨時可以重新出發的,上了大學可以隨時改專業,一般美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會改來改去的。中國媽媽幫孩子選擇專業首先看重熱門,以為好找工作,很少考慮孩子的愛好潛能,常把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遺憾讓孩子來實現。

一位從大連來的男孩,母親從生下他就離婚,一個人工作賺錢,外出講課省吃儉用,得了多種慢性病。兒子選學了自己喜愛的專業,母親就氣得犯了心髒病,然後姑姑,奶奶,爸爸排成一個列隊說服他改專業,孩子每天接數個電話聽訓示。這對美國家長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事。後來她媽心髒病經搶救無效去世,這個孩子聽了媽媽的死訊也自殺了。這是一個曾轟動社區學校的中國媽媽的故事。

中國媽媽共同的說詞是孩子是我的,我生的,我養的,我要為他的一生負責,我要為他的一生奉獻。其實媽媽們實在不懂。每個人都隻是別人一段生活的一小部分。中國媽媽對孩子的纏綿親情美國媽媽打死也無法理解。這是深層次文化背景的差異。有一位老教授到美國帶了10萬人民幣,給孩子買房子,而她自己的頭發都是對著鏡子自己剪。

“中國媽媽”文化現象出現,也許不在於懂不懂某國具體的法條,而在於生活方式、觀念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巨大差異。

寫在最後的話:其實中國媽媽們也要反思一下,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展,去尋找自己自由的靈魂。隻要生命是向上的積極的,幹嘛非要給規定一個你以為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