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香港行: 光鮮的港島
文章來源: 五湖以北2015-12-23 07:57:46

這些年回去探望上了年紀的父母時,隻要時間允許,總要順道找個周邊的亞洲國家遊曆一番,最初去了日本,去年去了泰國,這次打算去一趟香港。

世界上依山傍海的城市不多,北美有加拿大的溫哥華,南美有巴西的裏約,非洲有南非的開普敦,歐洲地勢平,好像想不出哪個大城市有山有海,亞洲呢,依山傍海城市最著名的當屬香港了。

這幾個山海相接的城市中,溫哥華和香港最為相似了。兩個城市都夾著一條寬又長的海灣,海灣一側是地勢平坦的半島,另一側海灘近處平地而起一列巍峨的山巒。溫哥華的海灣叫溫哥華灣,海灣北麵是北溫的柏樹山脈(Cypress Mountains) ,南麵是溫哥華半島,市中心位於平坦的半島上。而香港的維多利亞海灣,北麵是地勢開闊平坦的九龍半島,有城區,卻不是城市中心,南麵港島彈丸之地,維多利亞灣和太平山之間一公裏縱深的海濱地帶,集中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超高層建築,香港之後是紐約,再是迪拜,上海和芝加哥。當年港人移民加拿大後,很多選擇定居在溫哥華,我猜想他們定居溫市,除了回港時間短些的原因,另外潛意識裏可能覺得溫哥華是香港在地球對麵的一個鏡像,有些故鄉的感覺吧。

話說我們去過宏村黃山後回上海,當天飛到深圳和太座的同學會麵敘舊。從深圳去香港那天是十月二日,太座同學說國慶長假期間去香港人多,走陸路從羅湖過境至少要等兩小時以上,建議走水路在蛇口乘輪渡去香港,他們的建議當然要采納了。

渡輪離開蛇口後一路上,先是右邊窗外香港新界的山巒,青翠蔥籠,山下海灣裏才有密集的高層住宅,自然保護和生活居住界限分明,說明港人土地管理得有章有法。往後,右邊空中出現了飛機起飛降落,海麵盡頭一大片平地上隱隱約約可見不少飛機停泊,那就是香港的赤鱲角國際機場,客流量全球排名第十,世界上最忙的機場是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北京的首都機場緊跟其後。

渡輪進入維多利亞海灣了,視野內景色無二,覺得一百五十元渡輪船票的付出很值。維多利亞灣,海水湛藍,右邊港島上太平山下鋼骨玻璃幕牆超高層建築數百棟,巨型積木似的堆積在狹長的山海之間,樓宇造型各異,方頂,穹頂,尖頂,直指雲天,最高的是420米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這些超高樓宇裏,富豪超級富豪般弄金錢,戲耍小民於股掌之間。左邊就是九龍半島的尖沙嘴了,樓層低很多,再往上是油麻地旺角,小民生活及香港警匪電影的現場,神秘誘人又心生疑懼。這就是香港,去港島可以攀上雲霄,到九龍會遇上低層。

渡輪靠上了港島上環的港澳碼頭,下船後我們乘地鐵去對麵九龍的尖沙嘴,那裏是眺望維多利亞海灣對麵,近一百八十度展開的港島超高樓宇全景的最佳地點。

站在九龍尖沙嘴海邊星光大道上憑欄南望,對麵港島海濱上人說是天下第一城市摩天大樓海景,蔚為壯觀。從左邊算起,引人注意的是位於香港會展中心後麵,金色幕牆寶塔形尖頂的中環廣場大樓,高374米,92年落成。正對麵是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的傑作,369米的香港中銀大樓,89年建成,設計嚴格遵從幾何規律,造型從底部的正方形遞減成頂端的三角形。視野右邊的高層建築是420米的國際金融中心,藍色玻璃幕牆,像一支小時常用的大蠟筆,造型平庸。

這一長列直聳雲天的高樓,有一組絕佳的前景作襯托,那就是中環廣場大樓前麵飛翼造型的香港會展中心,會展中心不高但體量大,屋麵造型為曲麵,呈花瓣狀。有了會展中心花瓣屋麵這一點睛之筆,港島海濱的樓群不再是高低參差的超高積木,而是一段凝固的音樂。銅鑼灣音起,中環廣場大樓第一個高音,會展中心進入低緩的曲段,到中銀大樓第二個高音再次加強,最後到中環位置的國際金融中心大樓,樂曲躍升到最高,整個港島維多利亞海灣,儼然長長一段華麗而氣派的城市建築樂章。

在尖沙嘴停留的那段時間裏,唯一遺憾的是天色,始終是晴間多雲。那幾天趕上了熱帶風暴氣候,從福建登陸的台風穿過廣東省內陸,邊緣掠過香港北部時帶來了滿天厚厚的雲層,光線散,明暗對比度不明顯,維港景色拍得不是太理想。


 

 

 

晚上我們又去了尖沙嘴海邊,天星小輪碼頭東麵的濱海觀景地帶,後麵是香港文化中心。十月初香港的晚上,溫和宜人,女人男子都還是夏天裝束,裙裝短袖短褲,橘黃色的街燈下人來人往,但比往年十一長假期間人潮洶湧的情況好多了,可能是因為今年國內和香港之間有一些不快,不少國人改去周邊其它地方,不來香港了。這也好,人多了免不了會有些磕磕碰碰的,緩一下,冷靜下來,國內和香港慢慢會意識到雙方有自己的特點,學會善待對方,何尚不是一件好事。

眺望海灣對麵,夜幕下港島海濱的摩天大樓夜景,沒想象的那般驚豔,但仍可以稱得上舉世無雙的城市海景了。猜想是為了節省能源吧,對麵的大樓好些裏麵隻亮了少部分燈,遠看明一塊暗一塊,而不是通體透明的。可以想象,如果港島上所有的高樓大廈都燈火通明的話,對麵維多利亞海濱上,將是一道金色銀色紅色藍色的海市辰樓,而維多利亞海麵,則是光彩閃爍的海上龍宮了,可惜,在香港那幾天那種美景我們沒緣看到,算是一個遺憾。

到了晚上八點,期待中的“幻彩詠香江” 摩天大樓燈幻表演開始了。夜色下,港島維多利亞灣超過40幢大樓隨著音樂,參與了這場射燈激光彩光表演。那晚看到的好像是節約版,相比起香港旅遊發展局主頁展示的“幻彩詠香江”摩天大樓燈光齊明,射燈勁射,激光交輝的畫麵,海麵對麵的大樓半明半暗,銀色射燈也沒開,隻有幾束綠色的激光束,從幾棟高樓頂向夜空漫無目的地射來射去。我們也沒啥可埋怨的,畢竟是免費表演, 而且每晚如此,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了。

 

 

 

 

第二天的安排是上港島最高點太平山,俯瞰維多利亞海灣兩岸的景色,然後閑逛中環灣仔一帶的高樓豪廈。早晨出發乘地鐵過海,在金鍾站出地鐵後,一路沿著去太平山纜車站的路標,先走過中銀大樓,後是花旗銀行。快到纜車站時看到街邊已經排起了長隊,心裏有些著急,擔心要等一兩小時才上得了山,沒想到隊走得比想象的快,隻排了半小時就上了纜車。纜車分前後兩節,有軌,大車窗,上升時右側窗外,隻見摩天高樓大角度傾斜向後倒退,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山頂的觀景點有好幾處,最有名的是獅子亭及更高的淩霄閣。獅子亭在山頂纜車站外右側,是一個中式觀景亭閣,紅柱黃色琉璃瓦,亭閣欄杆上立有獅子石雕,建成於1976年。從獅子亭憑欄眺望,最遠處天邊起伏的青山,是香港的新界,那一片山巒的青枝綠葉不僅為南邊的香港九龍,也為北邊的深圳東莞提供新鮮氧氣,吸收掉二氧化碳。再往南就是九龍半島了,大多是低層的樓房,香港電影裏老港人的生活,旺角,油麻地,尖沙嘴,那些港英特色的名字,都和那一片土地係在一起。

再往南就是維多利亞海灣了,海水湛藍,百舸航跡星星點點,總讓我想起地球另一麵的溫哥華海灣,雖然不住那裏,但總期望那麽一天,在北溫的半山上有一處望海的Bungalow,坐在門外半圓形門廊的涼椅上,喝著一杯清茶或咖啡什麽的,看海灣裏帆來船往,享受夢一般的日子。

最近的是山腳下海邊的超高樓群,四百多米的國際金融中心,三百多米的中銀大廈,一百多米的匯豐大樓,雨後竹筍似的從山腳漫延到到半坡上。全球一百家最大的銀行,有七十家在香港設有分行,中國的工商、建行,美國的美銀、花旗,英國的匯豐、巴克萊,加拿大的皇銀、TD都有分行總部在香港。從好的方麵說,這些銀行是東亞東南亞地區經濟的輸血泵,為區域經濟提供金融支持。往差的方麵想,這些金融機構就是區域經濟馬車的馬車夫,通過信貸和股市,揮舞無數無形的金融長鞭,驅使企業、員工超強度的運轉,擠走他們來之不易的利潤。

 

 

 

 

山頂纜車站上一層的淩霄閣觀景台,名字是中式的,建築是西式的,造型像一個半圓形的船體,和環境不太協調。淩霄閣觀景台是一個長方形的天台,可以360度看前海後山,可以憑車票上去,否則要另外購票。

我們還沿著獅子亭右邊的盤山小道走了一段,小道林蔭繁茂,空氣清新,既舒心又悅目,是難得的城市休閑之地,後來,天上飄起了小雨,我們才轉回去,乘纜車下山。

 

 

下山後雨越下越大,我們有雨傘也沒法走遠,就先去了附近金鍾區域的中銀大樓避雨,順便了解著名的“中銀-匯豐風水”公案涉及的兩家銀行的地理位置。

港島維港灘中央有一條自西向東穿過密集摩天大樓群的大街,叫皇後大道。皇後大道在銀行街西邊向南彎曲,皇後大道和銀行街的西北角就是公案的主角之一香港匯豐大廈,呈長方形, 180米高,1986年啟用,正門朝南麵向皇後大道。皇後大道往東過了銀行街再過花園街,在皇後大道和花園街東南角之間,是公案另一主角1990年開業的香港中銀大樓,正門朝北也麵向皇後大道。傳說之一是中銀大樓上部呈三角形,其中一邊像一把利刃對著西北方向的匯豐大廈。

實際的情形是,香港匯豐大廈和香港中銀大樓,一個在西北另一個在東南,中銀大樓底部15層為正方形,其西側與匯豐大廈東側平行但不正對。中銀大樓中部到41層呈等邊三角棱柱,麵積減半,棱柱斜麵正對西北方向的匯豐大廈,之上直到67頂層是小三角形,麵積再減半。一天之中從清晨到正午,中銀大樓對西北麵的是沒什麽影響的,但是下午兩三點後太陽移至西邊,照射到中銀大樓中上部三棱柱體的西北立麵時,大樓巨幅玻璃幕牆像一麵巨大的反光鏡,將陽光投射到匯豐大樓,匯豐那邊當然會感覺是鋒芒在側了。所以,是太陽光的反射而不是三棱柱體的棱角,讓西邊的匯豐感到中銀的鋒芒是衝它而來的了。

風水總是說可以解的。1995年底,就在中銀大樓落成五年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在中銀大樓的西側隔一條花園街,開始興建正方形的,高283米的長實大樓,大樓座南朝北也麵對著皇後大道,從空中來看,長實大樓正好在中銀大樓和匯豐大廈之間。對中銀大樓來說,長實大樓就像大街同一邊的盟友,對街那邊的匯豐大廈而言,長實高大的形體擋住了午後陽光照射到中銀三棱柱部位,化解了匯豐大廈的刺激。這就是李嘉誠的哲學,既照顧了大陸的麵子,又不影響英人的利益。

中銀大樓一樓空蕩蕩的,光線暗淡,沒銀行機構所應有的光彩,長實大樓大門後迎麵是安檢,然後是一壁電梯門通向上麵各層,布局保守但實在。

 

 

 

 

雨變小後,往西去下一目的地,蘭桂坊。我們沿著皇後大道向西步行到中環,到德己立(D’Aguilar)街左轉開始上坡,最後看到路邊一麵白色的標牌,上寫蘭桂坊三個黑字,知道到地方了。不知是我們去的不是地方還是咋的,看到的蘭桂坊隻是四條長不到一百米的街圍成的一個小街區,街邊的酒吧裝潢也不起眼,和小吃店差不了多遠,我們倆人都是不逛夜店的,可能不大了解潮人的品味。

 

 

當天最後一個觀光項目就是東麵灣仔區域的香港會展中心,那棟有著花瓣狀屋頂的建築,會展中心麵向維多利亞海灣一麵就是金紫荊廣場,去時路途中發現,港島這邊為行人考慮得相當周到。

港島中環到灣仔一路都是高樓,街上公車多是雙層,出租及私家車很多,有不少過街行人天橋方便路人過街。香港臨海,雨多,所以這些天橋都是封閉的,側麵落地玻窗供人觀看街景。最具創意的是,街邊大樓二層與人行天橋相接,行人過橋後直接進到二樓的開放式商場,過道兩側是頗具擋次的店鋪,有些地段是餐飲區域。這種設計,讓人既使在狂風暴雨的台風天氣,雨不濕衣,就可以走過中環到灣仔的大部份地段。隻可惜,這種考慮周到的設計,在海灣對麵的九龍就少見了。



 

 

到會展中心,出麵海的前門就是金紫荊廣場,天還在下雨,我們對著金紫荊雕塑拍了幾張,算是報過到了。

 

 

打道回住處去灣仔地鐵站途中,走過橫跨皇後大道的行人天橋時往西看去,雨中,傍晚的皇後大道車燈如河,向西流去,向東湧來。西天雲層邊,夕陽西下,晚照掠過大街兩側高樓的玻璃幕牆,那一刻,我們見識了另一種意義的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