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09大巡旅:羚羊穀(Antelope Canyon)
文章來源: 五湖以北2015-04-16 09:25:18

羚羊穀(Antelope Canyon) 位於科羅拉多河大峽穀上遊的小鎮佩基(Page) 外不遠。我們頭天傍晚在大峽穀公園看了峽穀夕照後,在山裏開了三個多小時的夜車,午夜之前趕到了佩基鎮的夜宿處。

次日出房門呼吸新鮮空氣,發覺入住的旅館就在鎮頭的懸崖邊上,鎮子外邊,荒山野嶺光禿禿的,滿眼不是紅砂石的紅,就是黃砂石的黃,除此之外,隻懸崖下麵有一小片翠綠,那裏出人意料的開辟了一個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也不知道啥些人球癮之大,上這個既熱又旱的山坡來打高爾夫球。山坡下將近兩三公裏遠的地方,昨晚我們開車抵近旅館前看見山下那邊有些燈光,當時還以為是另一個小鎮,早晨在陽光下才看清楚了,下那邊是Glen峽穀的水電站,八月陽光下,電站弧形的混凝土水壩襯著周圍紅砂石黃砂石,白得有些炫眼。

佩基這個小鎮看起來與世隔絕,不是沒有來由的。1957年以前,佩基鎮根本就不存在,那一年Glen峽電站開工,大壩和電站建設人員開撲現場,在峽穀南邊的山坡頂上安下營寨。三年後大壩建成,電站也開始發電,大壩施工隊伍離開了,而電站的操作維護人員則留了下來,在當初的工棚基礎上建起了住宅商店,他們結婚生子,於幾百公裏方圓寥無人煙的荒山野嶺裏,發展出來一個七千多人的山坡小鎮。這個小鎮,要不是自八十年代時附近一處地質奇觀,Antelope Canyon被發現後, 吸引了愈來愈多的觀光客和攝影愛好者來訪,可能會像之前的三十年一樣,在荒漠中陪伴著峽穀裏的電站,長期默默無聞。

最初計劃美西巡旅行程時,並不知道Antelope Canyon這個地方。一天瀏覽Google網頁上的大峽穀圖片時,一張以前從未見過的圖片出現在眾多大峽穀景像之中,圖片的取景好像是一個幹涸狹小的峽穀,峽穀兩側都是矗立的石壁。和以往見過的峽穀不同的是,圖片上的石壁布滿了粗細不等、和穀底平行的流線形紋路,整個石壁表麵在峽穀頂上透下來的陽光照射下,通體金色。這種景色以前從沒有看到過,我急忙點開圖片鏈接的網頁,發現是一個普通旅遊者拍的,拍攝地點叫Antelope Canyon。上網了解到峽穀在亞利桑那州北部的佩基鎮附近,恰好位於大峽穀國家公園和下一站的岩拱國家公園之間,我們於是在那兒加了一站停留。

Antelope Canyon位於Page鎮外納瓦霍族(Navajo Nation)保留地內,遊覽峽穀須在鎮上納瓦霍族經營的旅遊購票處買票,乘納族人的遊覽專車前往峽穀,再隨著導遊進峽穀觀景。觀景最好的時段是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那時正午的太陽從峽穀頂部的狹縫直射入峽穀,才能產生奇妙的光學魔幻。為適應不同的需求,納族旅遊機構提供了兩種遊覽行程:一小時的普通觀光遊,和兩小時的攝影團,我們選擇的是上午十一點的第一組普通團。

時間到了十一點,五六輛天藍色由皮卡改裝的旅遊交通車出現在購票處前麵的廣場,早就等待在那兒的人群開始騷動起來,不知該上哪輛車是好。這時幾個原住民模樣的中年男子從皮卡駕駛室出來,手拿一張紙開始念著上麵的名字,我們被召呼得早,上皮卡後坐在車廂兩側安放的木長凳靠駕駛室一頭,皮卡車廂兩側安裝著一人高的鐵護欄,用以行車時保護車上人不被顛下來。人上齊後車啟動上了鎮外的公路,不久皮卡車隊下公路從一個停車場的側麵,開上了一片路不像路壩不像壩的浮沙上。

皮卡在浮沙上顛簸著行進,車下超過24吋的巨大車輪翻卷著紅沙,拋撒在坐在車廂後排的人身上頭上,他們隻好翻起外套遮住頭發,免得滿頭是沙,我們在前麵的好多了,隻偶爾身上濺了幾顆沙子。最初我們以為浮沙隻有不長一段距離,沒想到皮卡一直在沙上開,周圍的沙床被來來往往的車輪碾出一道道很深的輪跡,那時才明白了遊覽Antelope Canyon須乘納族人專用車的原因,普通汽車的車輪隻有十五六吋,開上沙地,可能沒兩步就陷進沙裏不能動了。

皮卡感覺著行駛在一條沙河上,沙床的浮沙雖然被車輪碾得坑坑窪窪的,但總的看起來是在一個水平麵上,沙床左右兩邊是連綿的低起伏的沙石坡,光禿禿的,太陽底下反射出炎熱的紅光。皮卡在沙床行駛了十幾分鍾,就在車廂後部的人被拋起的沙打得快受不了的時候,皮卡開到一片開闊的沙壩子中央停住了。下車後,我們組的導遊把大家叫到一起,開始介紹Antelope Canyon的地形和曆史。先前開過的那一路果然是一段河床,不過全年之中僅有幾個小時有水,河裏的水來得快,消失得也快,英語中叫著Flush flooding(閃洪) 。





我們隨著導遊進了沙壩子頂頭的岩洞。剛進去時裏麵較暗,隻有岩洞頂部的一絲縫隙透下來些許光亮,到後來眼睛適應黑暗後,看清了兩旁是狹窄的崖壁,崖壁表麵刻滿了一條條幾乎水平的流線形紋路,是一處既像峽穀又像溶洞的所在。其實Antelope Canyon最初應該是一條暗河的通道,上遊河水從Antelope Canyon上端的入口進入當初的暗河,河水裏夾雜的大量砂石,隨著湍急的水流急速磨擦著岩石,在崖壁表麵劃出了一道道流線形條紋。年深日久,溶洞頂部的砂石坍塌了,露出了一道道縫隙,形成了這種半是峽穀半是溶洞的地質奇觀。











導遊每人手上拿了一支長把的小鏟,起初不明白有啥用處,以為是掏什麽東西用的。走到峽穀一處比較寬闊的地方,中央一道光線從洞頂射下來,這時導遊讓大家退到四周崖壁邊,他用小鏟從洞底鏟起一小鏟黃沙,對著光柱拋開。一瞬間大家看到,光柱裏揚起的黃沙,形成了煙雲般的圖案,形態奇異。不用一點提醒,周圍大家都舉起了相機,哢哢地拍著溶洞峽穀,和光柱煙雲。








我們沿著峽穀溶洞往前走,一直沒有見到當初在Google圖片上看到的那種金黃的流線。在一處洞窟,頭頂上山崖縫隙投下一柱粗大明亮的陽光,就像劇院舞台上的聚光燈般打在洞窟底部的黃沙上,把洞窟底部四周的崖壁烘得黃澄澄的,我們知道最美上像點終於到了。大家排著隊,一人接一人挨個拍攝著那處奇妙的景象。輪到我們時,我眼睛盯著相機的液晶顯示屏,手握相機,上下左右慢慢移動試探著角度,突然,相機顯示屏上金光四射,我知道最美妙的角度找到了。我變換著相機的位置,用橫幅豎幅幾種畫幅,拍下這些黃金般的線條。

拍過這處黃金畫麵後,腦袋中出現了一個疑問:這一處洞窟,看起來隻是陽光烘托的所在,為何相機裏某一角度,就是金燦燦的一片。抱著這個疑問,晚上住進旅館後上網查詢,才明白是物理學中光線偏振導致的奇妙效應。日常所見的陽光不帶偏振,所以是白光,但陽光射進Antelope Canyon洞壁上,由於洞壁粗細不一的流線折射陽光,導致了光線偏振。這種光線偏振人眼很難看到,數碼相機出現之前的普通膠片也無法撲捉到,而數碼像機因其感光芯片的設計特點,哪怕是最簡單的也能敏感到光線的偏振,這是數碼芯片意料不到的好過感光膠片的方麵。








行程高潮之後的景像不那麽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後一段走得很快,兩百多米的全程走到了盡頭,出洞口是上遊另一段幹沙河,大家拍照留念後跟著導遊回頭走。

回程走得更快,途中遇上幾組下一輪的觀光隊伍,他們的興奮勁,和我們來時沒多大差別。回程走了大半截,前麵導遊停了下來,他指著頭頂露光的岩縫要大家看,我們看了一看沒看出個所以然,不就是來時拍過的天光嗎。導遊看大家沒明白,招手要我們過去,還雙手拇指食指相對,比了一個心字。我們去他的位置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上去,剛才看不出名堂的岩縫,從那個角度看去像一個巨大的橘紅色的心。以往出遊時,也見過不少微妙微俏的像形山石,有的像仙女,有的像佛陀,有的似飛鳥,有的如走獸,但從未見過如此美麗動人的影象。我不僅拍了照,回家後還放大製成了畫板,掛在下地下室的樓梯轉角處,每次下地下室,都會看到那一顆獨特的“心”。

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