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黃房子”及建築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4-06-08 07:24:57

說到哈爾濱的曆史,離不開中東鐵路。說到哈爾濱的建築,還是離不開中東鐵路。

鐵路從滿洲裏修進哈爾濱,必須跨越鬆花江。如今哈爾濱鬆花江上屹立不倒的“老江橋”就是為中東鐵路而建。

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通車,更別說進入中國境內了。建橋鋼梁及中東鐵路一應零件器材,先由火車運到敖德薩港,在敖德薩裝船起運開往海參崴。為此俄國向美國、比利時等國租賃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舶,組成龐大的水上運輸船隊,承擔中東鐵路建設器材運輸任務。建橋鋼梁散件在海參崴港再裝火車,運至烏蘇裏江右岸的伊曼站,再裝駁船沿中俄界河烏蘇裏江北上,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進入黑龍江,貨輪逆黑龍江而上,進入中國內河鬆花江,然後抵達哈爾濱建橋工地,現場組裝架設。

整個運程橫跨印度洋、太平洋,曆時70餘天,行程約2萬公裏,也是創造了世界鐵路橋梁運輸史上的奇跡。沙皇俄國當年的實力也由此可見一斑。

1901年建成的江橋一直使用良好, 20141210日,新建鬆花江特大橋開通。2016119日,老江橋以中東鐵路博物館觀光步行橋的形式對遊客開放,原有的鋼軌改建為玻璃棧道。很多年前回哈爾濱特意去走了一遭,新橋建得不錯,傍在老橋旁很和諧不突兀。

以大橋為界,橋的西南側是道裏商業區,有著名的花崗岩路麵的中央大街。橋的東北側是道外,中國人的聚居區,當年叫傅家甸。1911年鼠疫橫行,火車停運,被封城的主要就是這片區域。

鐵路通了,就得有火車站,最初的哈爾濱火車站精致氣派,當年的設計圖令人驚歎,就是建成後也是中國第一流的火車站。記得1974年第一次去上海,地處閘北的上海火車站的簡陋讓我大跌眼鏡。

可是咱新中國不稀罕這雅致, 1958年拆了個稀巴爛,想重建個北京站第二,結果是拆得糟心建得鬧心:麵對廢墟才發現大躍進已經掏空了錢袋子,新建火車站主樓和側樓之間沒錢再建起來,就這麽一直張著沒牙大嘴。1972年西哈努克親王來訪,這車站太寒酸,於是又是幕布又是大標語牌臨時遮醜。

一直到1986年終於要再次擴建了。當年親見那塵土飛揚車堵人怨,機械轟鳴大地震顫的日子,鬧騰夠嗆!結果新娘揭開麵紗,全城嘩然。老百姓拿出東北人的幽默,戲謔這新火車站:“遠看像墳墓,近看就是大倉庫 ”!無語。

從哈爾濱火車站出來的那條筆直大街,以前叫霍爾瓦特大街,霍爾瓦特這是當年中東鐵路行政長官的名字,中國人叫他“白毛將軍”。蘇聯紅軍進來了改名叫紅軍街,大街緩坡南上不遠處就是南崗最高點的中心十字路口,那裏建了環形廣場,廣場中心是木質的尼古拉教堂,文革拆了,就那麽空著,用綠樹和紅色大標語牌對付(我們到處樹立大標語牌的能力是一流的)。因為其地下是原來的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商業街,後來就幹脆就在上麵建起一個玻璃罩子,下麵看挺亮堂,可在廣場上看,真的好難看。我一直叫它“蔬菜大棚”。

廣場向東就是秋林公司,本來是兩層上麵一個洋蔥頭屋頂,八十年代又加蓋兩層,雖然反對議論紛紛但是擋不住決策,結果現在四層上麵雖然依舊放了原來的洋蔥頭,終歸比例不對,氣勢沒了。秋林公司自從擴建後反而一蹶不振,昔日優雅高貴的商業重地成了熙熙攘攘跟所有商場毫無二致的平庸之地。

越過廣場西南有一片“黃房子”,那是68幢俄式老宅院,當年中東鐵路員工宿舍。淡黃色外牆和牆框刷成白色的雕花裝飾十分醒目,從滿洲裏到哈爾濱鐵路沿線都是這種淡黃色的的火車站和鐵路住宅。成為東北很多建築的特點。哈爾濱冬季漫長,缺少綠色的生機,這鵝黃色就是寒冷中溫暖的亮色啊!

中東鐵路工程結束後,黃房子成為了蘇聯專家們的私人住宅。後來這裏便成為了哈鐵職工宿舍。這種住宅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建築,窗戶外麵看似不大,但是裏麵窗台有七八十厘米寬,可見牆體之厚。何況還有壁爐有火牆。即使沒有暖氣也足以抵擋嚴寒的侵襲。很多住宅外側還有封閉的玻璃陽台,俗稱“玻璃房”,就是我們對“sunroom”的最初印象。所以,我在加拿大的房子再小一定要有“玻璃房”!

我家一個朋友的父親偽滿時期當醫生時買了一座俄式大宅子,前院有長長的甬道走進去,後院差不多兩三個籃球場大小的土地上長滿果樹,八十年代初,附近單位看上了這塊地盤,以三套公寓房外加10萬元置換了這塊地,然後統統拆掉蓋起了五層紅磚住宅樓。

1946428日,哈爾濱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東北局由長春遷到哈爾濱,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和陳雲等領導人也住進了 “黃房子”。

已經成為哈爾濱地標的索菲亞大教堂幾十年都被當做倉庫使用,我們總在附近的道裏市場(這市場原名八紮市)買吃買喝,誰也沒有多看一眼對麵馬路埋在破木頭大門後的教堂,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來了一個新市長汪光燾,他是學建築出身的,一眼就看中了教堂的藝術價值,就像淪落街頭的美女終於得救,洗去滿臉汙垢滿身襤褸,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不老的大美人。

拆毀火車站,扒掉喇嘛台,教堂當倉庫,加蓋秋林公司,簡直是哈爾濱“革文化命”的絕妙寫照。

這些年哈爾濱蕭條了,就像一個曾經豐腴高貴的女人,被吸幹了乳汁榨幹了血肉,人們貪婪的目光都被更年輕富有的女人吸引了。可是女人要曆經滄桑才有更動人的故事,何況是多麽與眾不同的女人啊。

今天的回憶,絕非為沙俄為蘇聯唱頌歌唱挽歌,我們懷舊就是感懷曆史,何況這些建築的一磚一石都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拿著微薄的薪水,冒著嚴寒頂著烈日用粗糙的大手把那些圖紙上的線條一點一點呈現在大地上,為此,我們感恩。

而且,相比那些滄桑百年依舊堅固依舊具有美學價值的建築,我們增添的奇形怪狀的大褲衩還有大茶壺還有福祿壽那三老頭,是不是應該有點反省呢?中國現在開始評選醜陋建築,網上點擊有好幾屆“十大醜陋建築”,洋洋大觀!

不過俺們哈爾濱還是有了新的亮點:哈爾濱大劇院。20162月,哈爾濱大劇院被ArchDaily評選為“2015年世界最佳建築”之“最佳文化類建築”。

注: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