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打造的中國城市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4-06-06 05:10:09

普京上任首訪北京,這事一點不稀奇。但是新總統兩天行程中一天留給了哈爾濱。可能讓地球村的權貴草民最初有點發懵。但是靜下心來就會覺得非常地合情合理。

為什麽?

因為誇張點說,當年號稱“遠東第一大城”,“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就是老毛子一手打造的。

跟中國內地許多古城不同,跟上海廣州這些沿海城市也不同,哈爾濱完完全全是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而興盛的。

十九世紀末老毛子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中獲得中國的外興安嶺就開始野心勃勃地計劃修建從人口稠密的西部到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以控製這片新獲得的肥沃土地。為了節約建設成本,這條鐵路從滿洲裏入境修到哈爾濱再以哈爾濱為中心,往東延伸至綏芬河,綏芬河再到海參崴。這條路線較之在俄羅斯境內直通海參崴看似繞遠,卻避開了外興安嶺地區難以穿越的原始森林、河流以及極寒天氣,建設成本大大降低。捎帶著還將魔爪伸進了中國。

晚清政府為了防備日本的侵略,同意開工建設,後來鐵路從哈爾濱又延伸到大連,付出的代價就是讓老毛子就此長驅直入東北地區!

從此鬆花江畔一個漁村規模的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的大本營,大批老毛子的鐵路員工,拖家帶口到了中國的土地上。而十月革命後,更多的白俄來到哈爾濱,他們當中有地主、富商、舊軍官和貴族,其中許多是許多猶太人。1917年時,俄國移民占了哈爾濱全城人口的四成,成為他們本土以外俄羅斯人聚集的最大區域。

大規模遷來的俄羅斯人改變了哈爾濱的文化麵貌:太陽島的野餐,啤酒格瓦斯紅腸大麵包,風靡全城的手風琴,洋蔥頭的東正教堂,還有第一個啤酒廠第一個煙廠第一個工科學校第一個美術音樂的專科學校,還有漢化的俄語——連衣裙叫“布拉吉”,水桶叫“維德羅”,下水道叫“馬葫蘆”。。。。

與築路同時,俄國人就開始了最初的城市規劃。哈爾濱的南崗區中心地帶從東到西一條高崗,按照中國人的風水說,那就是“龍脊”,住在這裏就是最好的風水,當年這裏叫“新市街”。俄國人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1899年春天,中東鐵路工程局對新市街進行規劃,首任城市建設工程師列夫捷耶夫參照莫斯科城模式,利用從東到西這片“龍脊”,規劃這座新興的城市。

建設中的新市街以聖尼古拉大教堂(喇嘛台,毀於文革)為中心,以大直街為中軸線,蓋了中東鐵路管理局(現在仍然是哈爾濱鐵路局機關大樓)、秋林公司和莫斯科商場(現省博物館)等大型建築,然後左右放射性形成若幹個住宅區。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正式通車,俄羅斯工程技術人員帶著家眷也開始入住新居。

如今南崗區大直街依然保存著舊時的基本格局,也是哈爾濱的中心城區。最西麵是哈工大:沒有圍牆的馬路大學,也是歐美特色;東麵後來建設了“哈軍工”如今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倆所大學一東一西連起了“龍脊”,其間多是政府與文化教育部門。曆史上鬆花江泛濫多次洪災,南崗安然無虞

火車站前原來有一座滿洲國建國紀念碑,1845年蘇聯紅軍大舉進攻拿下哈爾濱,搗毀了舊碑建起了新碑:蘇聯紅軍紀念碑。八十年代,火車站重建,把紀念碑整體移到了紅博廣場一側。普京此行也給他們的紀念碑獻了花。塔座前後兩麵均有俄文碑文,前麵的碑文是:為了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對日本帝國主義作戰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後麵的碑文是:光榮屬於保衛蘇聯的自由和獨立的蘇聯紅軍。

這種紀念碑也豎立在在東北許多城市:沈陽大連長春齊齊哈爾滿洲裏烏蘭浩特。。。老毛子炫功的得意可見一斑。

不知今日的俄羅斯總統看到這座蘇聯紀念碑看到俄羅斯人打造的這座城市,一心想恢複昔日沙皇俄國的普大帝作何感想。

注: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