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奧斯卡:愛爾蘭的盛宴嗎?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3-03-11 07:41:23

看了幾部2023奧斯卡的提名電影,也胡亂寫了幾篇自己的觀影心得,擱筆之際,忽然發現,我看的電影裏,居然有三部都跟愛爾蘭有關。

        

第一部是《伊尼舍林的的女巫》,第二部是《安靜的女孩》,第三部是隻有23分鍾的真人短紀錄片《愛爾蘭式告別》。

想起來,前年也有一部關於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入圍,再往前《愛爾蘭人》獲獎。。。。可見其影響力。

在我的記憶裏,最早進入閱讀的愛爾蘭人是《飄》,紅發郝思嘉就是愛爾蘭後裔,最早有深刻印象的電影是《Far and away, 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德曼好像因此片結成良緣?

其實我的生活裏與愛爾蘭人也是有過密切接觸的。我的美國房東貝利太太就是愛爾蘭人,高高的額頭,紅褐色的頭發,對中國學生愛護備至,對中國友好真誠;我的英語老師托馬斯矮矮胖胖,像極了《愛爾蘭式告別》的弟弟,當然比那個弟弟英俊聰慧,是教育學博士。托馬斯娶了上海姑娘做妻子,讓上海丈母娘養得白白胖胖,他自我解嘲:“上海飯菜太好吃,愛爾蘭人隻會煮土豆,所以從瘦子變成胖子”。

鬼使神差,我看的這三部電影的順序也有意思,先看了《《伊尼舍林的的女巫》》,這是寫1920年代的愛爾蘭內戰期間,自由邦和共和軍在大陸上激戰正酣,伊尼舍林這座島外之島、世外桃源,一對男人的友誼崩塌。我在觀感裏籠統地講驢脾氣的男人,其實不夠準確,電影實際上就是形象地描述愛爾蘭男人的粗魯莽撞,但是作者是帶著溫情寫的,並不是貶損,所以觀眾感到可笑,但是不會蔑視。

     

《安靜的女孩》寫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愛爾蘭與英國合拍,這一部幹脆就是愛爾蘭語,清新明快,但是9歲女孩凱特的父親也是一個粗魯的、不善表達的愛爾蘭男人。  

《愛爾蘭式告別》似乎距離今天更近。這是兩個一奶同胞的兄弟,為了母親的遺願一步步從疏離對抗變得親近的故事,23分鍾,兩個愛爾蘭男人親兄弟的那些瑣碎既粗魯又幽默既搞笑又溫情。紀錄片以“Irish Goodbye”這樣一個專有名詞作為片名,點明了短片如何與媽媽做最後告別,也告訴我們故土難離的情緣情分。   

                             

當然,也引發我們對曆史的回顧,一百多年前,愛爾蘭大饑荒,宗主國英格蘭卻置若罔聞,百萬愛爾蘭人投奔新大陸的悲慘一幕。那真是揮揮手,帶不走一片雲彩的告別啊!

然而,他們的天主教信仰在北美大陸也是不受待見的,他們甚至連選舉權都沒有。那些WASP稱他們“Paddy”,就是“鄉巴佬”之意吧?

但是愛爾蘭人抱團打拚,積極參與政治。肯尼迪總統的就職演說如此說:“”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麽,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麽。”(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印證他這句話的,就是美國至今為止的45位總統中,至少有14位是愛爾蘭裔,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兩屆美國總統肯尼迪、裏根,布什父子以及克林頓等等。就連黑人總統奧巴馬,也擁有至少3.1%的愛爾蘭血統,其曾曾曾外祖父於1850年從愛爾蘭來到美國。

據說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自己晚年可以回歸愛爾蘭養老,當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向往移民美國的同時,愛爾蘭成為了美國人移民的一片熱土,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加拿大和以色列的美國第三大移居地。

扯遠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