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嶺的秘密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3-01-05 05:44:28

美國和加拿大的城鎮街道很多喜歡以橡樹嶺(Oak Ridge)命名,我家鄰近的一條小街就叫Oak Ridge road

雖然都是Oak Ridge,但Oak Ridge是跟Oak Ridge差別很大。這個Oak Ridge成為我的話題是因為近期一個很博眼球的新聞:美國科學家宣布核聚變(核融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了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即從聚變實驗中產生的能量多於引發反應的能量。

說到“核能”,我是個盲,徹頭徹尾的盲。所以隻能照抄一段——

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與核電站目前采用的核裂變技術相反。在核裂變中,重原子分裂成較輕的原子,該過程會產生大量有輻射的廢料。相比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不僅更高,而且隻會產生少量的放射性廢料,還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不會導致氣候變化。因此它有望成為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的潛在來源

這麽深奧的理論,我也隻配抄個結論不容置喙不配評論。但是“核聚變”“核裂變”這樣的字眼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駕車走美國時,曾經去過美國田納西州的橡樹嶺Oak Ridge

那個橡樹嶺Oak Ridge)是個小鎮,沒有秀麗的山川風光,沒有悠久的史料掌故,是它卻曾經是一個極其保密的地方,擁有一個神秘的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這是1942年美國啟動的核武器製造計劃“曼哈頓計劃”實施的主要地點。美國投到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即在此研製。

為了實施這一絕密的核武器製造計劃,美國在橡樹嶺全力實施移民、搬遷、建設和科研工作,僅用了約一年半時間,這一荒穀便聚居了7.5萬人,成為田納西州第五大城市。這簡直是“中國速度”啊!

根據曼哈頓計劃,美國在橡樹嶺建有三座核設施:代號為“Y—12”的設施主要用於分離鈾235;代號為“K—25”的設施則通過超大規模設備以更為經濟的方法分離鈾235;代號為“X—10”的設施為石墨原子反應堆。在很長時間內,這裏的工作人員與外界完全隔離,絕大多數工作人員都不知道他們所從事工作的最終目的。

小小橡樹嶺大大的保密。二戰結束後,原子彈研發中心保留下來了,美國繼續在這裏研究核設施及各種武器,對外也有了一個正式的大名:橡樹嶺。

1998年我們是奔著已經公開的“美國原子能博物館”去的。

翻出二十幾年前的記憶,必須考日記,結果發現,我在199811---1999年的日記居然缺失,這一本是丟在哪裏了,一頭霧水。無奈,隻好找出老照片代替了。

這麽一個有名的去處,我們抵達時,居然沒有一個遊客!一路上沿途也是荒草萋萋沒有人煙,隻記得有些紅磚的建築,似乎像廠房,路邊有個鏽跡斑斑的路標,寫著“water factory”,先生猜測說,這應該是當年生產重水的地方。

號稱博物館的建築,其實相當簡陋,走進去一個大廳,空蕩蕩的,迎麵的整麵牆壁上,是當年參與“曼哈頓計劃”科學家們的大頭照,愛因斯塔的大腦袋在最前麵,占據了最大的空間。

博物館裏主要是照片,曆史照片,還有曆史文件報紙等等的影印件。

   

有點意思的是走廊兩側二戰時期的宣傳畫,誇張得很。

        

博物館外另有一個木製的小亭子,裏麵有一口大鍾,居然是日本贈送的,名曰“和平鍾”。大鍾是當年炮彈鑄成的嗎?忘了。也沒有日記當拐杖,全不記得了。

        

雖然成了地圖上的8萬人口小鎮,對外來人員仍是禁區。橡樹嶺的科研人員和他們的家屬也不能接觸外麵的世界。但是小鎮內生命在繼續,生兒育女無可阻擋。時間的流逝,小鎮上有了很多孩子,但是這些孩子也不能走出橡樹嶺。他們的世界就是橡樹嶺。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張橡樹嶺兒童的小學畢業照片被曝光,露臉的孩子都隻被標出名字,沒有姓氏,以防止外人從姓名中判斷出都有哪些科學家在這裏工作。

有名無姓的神秘孩子們開始引起輿論的注意進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為了核能發展就可以把這些小孩子變相地軟禁嗎?

有的人說核能研究是國家的機密,為了國家的發展而犧牲極小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值得的,國家的安全第一;

有人說國家應該保障每一個人的利益,今天可以犧牲極小一部分人,那麽明天就可以犧牲更多人,更何況是這些孩子們,被永遠圈禁太殘忍!

爭論從20世紀80年代持續到21世紀初,照片上的孩子已經成了困守小鎮的中年人。

終於在2012年年初的時候,橡樹嶺小鎮在美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及一些關注橡樹嶺人士的爭取下對外開放了,

可照片上的孩子,他們的豆蔻年華他們的流金歲月都被埋葬在永遠走不出去的橡樹嶺了!

1998年,我們訪問那裏時,對這些孩子的故事一無所知。現在回想,那矗立在空曠原野的博物館一定建在小鎮之外吧?

不知今日如何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