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走出舒適圈?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2-11-28 05:38:26

前幾天磕磕絆絆讀了殘雪的《黃泥街》,感覺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小說敘述的方式尤其是那些觸目驚心特別引起渾身起雞皮疙瘩的詞匯,真的不是我熟悉我喜歡的。但是,還是覺得這一次的閱讀也是本老太的一次特別體驗,很有刺激的體驗過程。

由此想到了“舒適圈”。

這些年“舒適圈”長“舒適圈”短地人人都掛在嘴邊,可是這個詞出自哪裏本意如何沒有細究過。借著讀《黃泥街》,就仔細查了“舒適圈”的籍貫出身。

舒適圈( Comfort Zone)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臨床精神病學教授朱迪思·M·巴德威克 (Judith M Bardwick)提出的。國內有人把她的名字與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混為一談,實在不應該,雖然二人同是女性,同為加州大學名下,但是前者任教於聖地亞哥分校,後者則是在伯克利分校。

不過也感謝這個張冠李戴的錯誤,讓我這馬大哈也搞清楚朱迪思(Judith)後麵跟著的是不同的女人。

還是說回“舒適圈”。1991年,朱迪思·M·巴德威克在自己的作品《舒適區的危險》(Danger in the Comfort Zone)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舒適區是一種行為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在焦慮中立的條件下運作,使用一套有限的行為來提供穩定的績效水平,通常沒有風險感。”

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相處做自己熟悉的事,一定是舒適的。跳出舒適圈意味著改變,意味著不可測,你或者膽識過人睿智超群,或者年富力強,經得起摔打,都可以開創不一樣的人生。否則一般人不會放棄擁有的一切,輕易走出舒適圈的。

對我等平庸老朽而言,現在所擁有的就是最恰如其分的。尤其是我這把年紀,最好不要輕易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

當然, 是否走出舒適區是個廣義的概念,還是可以細究一下。

比如,精力體力下降,能力智力有限,跳出舒適圈實屬不易,就不必硬要挑戰自我勉為其難。但是在思想上,在精神層麵上,還是可以而且應該跳出舒適圈的,這意味著你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的大腦更活躍視野更開闊。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概念:同溫層效應。

維基說:同溫層效應 (Echo chamber)一詞借用地球大氣層的用語。大氣層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熱層和散逸層等五層,同溫層又稱平流層 (Stratosphere)。對比對流層、熱層等其他層數,同溫層的氣流相對平穩。

同溫層效應現在用以形容同一個圈子的人。價值觀、立場和想法較為相近,較少因持不同意見而產生摩擦,就會感到很輕鬆自在,繼續留在圈子中,隻接收自己想要的信息,排斥其他信息。久而久之,很容易對圈子裏的觀點深信不疑,認為自己真理在手、絕對正確,變得越來越固執已見,難以傾聽對麵意見和與人邏輯對話。網絡時代更是如此。看看我們的微信朋友圈,推特,臉書。。。最有意思是油管,你隻要關注了某些頻道,類似的相關的信息便會自動地海潮般地送到你眼前。

但是,你所關注的小圈子,類似的人群,類似的信息不是世界的全部啊!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為什麽不多聽聽多看看多想想呢?

老年人在生活上行動上跳出舒適區不易,但是在思想上一定不要留戀舒適區,不要把自己禁錮在同溫層,不要固步自封,晚年也要讓自己的視野開闊些再開闊些。

沐浴八麵來風,體驗四時風景,有一顆包容的心寬容的心看世界,也是美好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