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愛情 蠟像館的驚魂一刻 86年倫敦窮遊記(3)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2-08-20 07:06:36

 826日星期二

又是陰天。

今天的主要目標: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London

但是途中突然出現一座金碧輝煌的建築,很像泰國廟宇尖頂的高高穹廬下安坐一位鑄銅雕像。這是誰呀,如此極盡榮耀?

原來是著名的Albert Memorial

我們一行人圍著它轉了一圈又一圈,嘖嘖讚歎細細觀賞。

這是維多利亞女王為紀念英年早逝的丈夫——1861 年死於傷寒病的阿爾伯特親王建築的。紀念亭采用哥特式教堂風格,穹頂下的阿爾伯特親王坐在寶座上,手捧的書是1851年國際博覽會的目錄。

這個曆經11年才建成的紀念亭,尖頂高達53米,采用了名貴石材、彩色玻璃、青銅以及其他建築和裝飾材料,底座的浮雕帶都是當時的著名作家及藝術家。整個雕塑莊重華麗,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也彰顯了英國皇家風範。

大英帝國的女王要給自己的亡夫建一個紀念碑,怎麽極盡奢華都可以辦到。但是,維多利亞女王能把對阿爾伯特的愛情進行到底也令人感佩。據說她大婚時曾經穿著白色婚紗,開啟了白色婚紗的先河,但是阿爾伯特逝世後,她幾十年如一日隻穿戴黑色。哪怕是孩子們的婚禮上,哪怕是自己登基60周年的慶典上,哪怕後來有了忠實的布朗,年輕的阿卜杜勒。

前幾年有部英國電影《維多利亞和阿卜杜勒》,寫了陪伴女王走完最後旅程的印度仆人阿卜杜勒,非常好看。女王是大名鼎鼎的朱迪·丹奇(Judi Dench)飾演,007的大老板

查維基,設計建造紀念亭的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爵士 1811 7 13 - 1878 3 27 日),是一位多產的英國哥特式複興建築師,主要與教堂和大教堂的設計、建造和翻新有關,斯科特是許多標誌性建築的建築師,包括位於倫敦的聖潘克拉斯車站的米德蘭大酒店、阿爾伯特紀念館和外交和聯邦事務部、格拉斯哥的聖瑪麗大教堂、格拉斯哥大學的主樓 愛丁堡聖瑪麗大教堂和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

斯科特爵士於 1878 年去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

這個遊覽的“計劃外項目”,給人印象深刻。

感歎:當年沒這麽豐富資料給我預習。

杜莎夫人蠟像館排了長長的隊伍,上百人吧。我們7人又找到3個華人,組成一個group,不僅票價優惠,還可以不排隊,享受VIP待遇。多麽聰明的中國人哪,大搖大擺在無數羨慕的目光下走進蠟像館。

我入境瑞典前先去了丹麥,在哥本哈根也去了蠟像館,相比之下,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

如今杜莎夫人蠟像館在全球開了很多分館,在香港開設的分館是亞洲第一個,接著在中國大陸連開北京上海武漢重慶四家!當然跟美國的7個分館還沒法比。

蠟像館的蠟像們應該隨時代變遷而變化吧?1986年的蠟像都是誰呢?我的日記記著:“一進門圍觀最多的是安徒生《睡美人》為主題的蠟像,接著是夏綠蒂三姐妹,塔樓姐妹。周圍一片昏暗,燈光隻打在蠟像身上,如同舞台追光一般。第二個大廳小而明亮。蠟像們坐的坐站的站,與遊客融在一起,真假難辨。”

必須講講我在這個大廳遭遇的驚魂一刻

有個蠟像還倚在欄杆上沉思。我上前摸摸他的臉,跟掌櫃的說,像真人皮膚呢!不料,蠟像咧嘴樂了!嚇得我魂魄出竅,眼淚都出來了。他是個真人哪!

第三個大廳全是偉人跟明星。

日記寫:“美國總統最多,紮堆站在一起,跟他們對峙的是蘇聯領導人:列寧、戈爾巴喬夫、契爾年科。唯一坐著的是鄧小平,為什麽坐著呢?因為他太矮?坐著可以掩蓋這一點?可是拿破侖也矮小,為什麽站著?”

蠟像館也有恐怖一幕。拾梯而下,便是地獄。窮街陋巷肮髒破敗,凶殺鬥毆摻雜著女人絕望慘烈的叫聲,斷頭台,電椅。。。受不了,匆匆走過。

躲雨又來到Tate Gellary,英國國家美術館。第一次走近泰晤士河,河水渾濁兩岸泥漿,印象不佳。想起了狄更斯,他的童年就是在泰晤士河邊的小作坊當童工。

泰晤士河的惡臭曾經舉世聞名,大概就像上海幾十年前的蘇州河。當然,等我見到它,雖然不夠美,但是惡臭是沒有的。

大名鼎鼎的《紅字》作者霍桑曾經出任美國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在他筆下的泰晤士河是這樣的:

橫穿一座大城市的河流,往往會為展示這座城市宏偉莊嚴的建築提供特殊優勢,然而泰晤士河畔,所謂的橋下遊的景觀,絕沒有給人留下應有的深刻印象。事實上,它似乎剖開了倫敦的心髒,僅僅暴露了它已經腐爛破敗到何種程度。林立於兩岸的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破舊、最黑暗、最醜陋的建築。衰敗的倉房,窗戶已被堵死,碼頭也一片蕭條。因此,若是對世上的大都市沒多大了解,我定會以為這城市已經曆了商業和金融預言家所預測的本世紀大蕭條。泰晤士河水流渾濁,反射不出任何影像,隻懷抱著無數肮髒的秘密,仿佛一個愧疚的良心,因源源不斷注入的罪惡的溪流而肮髒不堪。因而,泰晤士河也不過是流經這座城市的一條陰暗河流罷了。——《霍桑英國漫記》

又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