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害被驅逐的阿卡迪亞人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1-07-12 09:29:50

上個月,加拿大在多個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了土著兒童骸骨的新聞讓人大跌眼球,攪得七月一日的國旗都升不上去。不由得想起另一個曆史事件——北美英法戰爭中被驅逐被迫害的阿卡迪亞人。

最初知道“阿卡迪亞”這個詞,就好像看到“香格裏拉”一樣,讀起來琅琅上口,寫下來周正順眼。 感覺裏麵都是神秘浪漫恬靜美好。這大概就是漢字漢語的獨特魅力吧。

1604年,被稱為加拿大之父的錢普蘭,代表法國君主在今天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建立了北美第一個殖民地,並且以“阿卡迪亞”命名。這個源於希臘語“避難所”、“方舟”之意的名字後來成為田園詩般的法國殖民地的總稱,也有觀點認為這是當地土著的語言“豐饒之地”的意思。

無論這名字源於何地,“阿卡迪亞”就像我們的世外桃源一樣,應該是個和平安寧富饒美麗的地方。

然而,在兩百多年前的北美英法戰爭中,因為阿卡迪亞人不願意協助英國人與法國人為敵(他們畢竟還有法蘭西血統),於是,在英國人占了上風之後,迫害開始了,並且愈演愈烈。

新斯科舍省的 Grand-Pré是曆史最悠久也最富饒繁榮的阿卡迪亞地區。17559月的一天,英軍宣布阿卡迪亞人被剝奪了公民權,土地和牲畜沒收,家園和農場搗毀。阿卡迪亞人奮起反抗,但是在全副武裝的英軍麵前,手無寸鐵的農民束手被擒。他們在槍口下被押著離開自己的家園,英國人隨即把他們的農場、房屋、磨坊和糧倉都付之一炬,以斷絕他們的後路。

英國人一個村一個村地搜捕阿卡迪亞人,大驅逐開始了。阿卡迪亞人四散逃亡。爹娘找不到孩子,丈夫找不到妻子。即便有人躲了出去,家園也化為廢墟,成了荒無人煙的地方。這算是另一版本的“三光政策”吧?

grand-p博物館的油畫——

        

博物館外的雕塑群——

        

英國人把被驅逐的阿卡迪亞人集中起來運往北美其他殖民地。人太多船太少,英國人不管,就像當年轉運黑奴一樣使勁往裏麵塞人。船內擁擠不堪,衛生條件極差,慘狀可想而知。到這一年年底,有七千到一萬多阿卡迪亞人被分散送往北美各地,還有三千人逃過了這場大驅逐,跑到法國殖民地皇家島(今布雷頓角島)和聖讓島(今愛德華王子島),但這也隻是暫時逃脫。1758年隨著路易斯堡再次陷落,大驅逐又一次重演。

大驅逐從1755年持續到1762年,其後的阿卡迪亞幾乎曠無一人。1萬多阿卡迪亞人被驅趕,3千多人因沉船、天花、傷寒、黃熱病等等,死在遷徙流浪的途中。

敢於反抗的阿卡迪亞人都被抓了起來,幾百人押往英格蘭並在那裏關押了七年,也有一些被遣送回法國。回到法國的阿卡迪亞人發現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法國,這些阿卡迪亞人已經在新大陸生活了一百多年,對法國感到完全陌生。在法國生活幾年後,很多人又離開法國回到新大陸。散落在美國南方的阿卡迪亞人則漸漸在西班牙統治下的路易斯安那州,演化成今日的“卡津人”(Cajun)

1764年隨著新法蘭西的陷落,戰勝者對阿卡迪亞人的驅逐令撤消了,也準許阿卡迪亞人回歸。劫後餘生的阿卡迪亞人開始踏上返鄉之路。大約3千人回到新斯科舍,但是開辟的土地已經被新英格蘭人霸占,阿卡迪亞人不得不另尋他處。一些人來到馬達瓦斯卡(Madawaska)地區,也就是現在新不倫瑞克省的東北部,這次大驅逐讓新的阿卡迪亞文化中心北移到新不倫瑞克,阿卡迪亞人的生活方式也從農民變為漁民和伐木工(les Brayons)。

盡管如此,阿卡迪亞人也沒有被仇恨和苦難所征服,他們依然保持平和。直到今天,他們一直保持著中立,雖然加拿大法裔和英裔之間的關係起起伏伏,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阿卡迪亞人盡量不參與其中。

1847年,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寫了一首長詩《伊玟格琳》(Evangeline),講述一個名叫Evangeline的阿卡迪亞女子鍥而不舍地尋找她的情人布裏埃爾的故事。伊玟格琳走遍美國尋找他,有時非常靠近加布裏埃爾,卻沒有意識到他就在附近。 最後她在費城定居。 成為修女的伊玟格琳在照顧垂死的流行病人時,發現了自己的情人。布裏埃爾死在她的懷裏。

如此悲慘浪漫的愛情故事帶出當年阿卡迪亞人被驅逐的曆史。這首詩成為朗費羅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的詩作。朗費羅的雕像也坐落在這個地方。

        

20年前一個蘋果熟了的季節。我們從新斯科舍省會哈利法克斯驅車來到 Grand-Pré National Historic Site,這裏曾經是阿卡迪亞的文化中心,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一座博物館介紹阿卡迪亞直到被驅逐的曆史,小教堂前有著名的伊玟格琳的全身雕像。

        

從這裏向西幾分鍾車程就是美麗的Wolfville小鎮。其實我們本意就是來采摘蘋果的。發現阿卡迪亞的曆史遺址 Grand-Pré隻是意外收獲的人文“大蘋果”。

果園裏掛滿蘋果的枝條不堪重負,沉甸甸地垂在地麵,好像紅色的蘋果瀑布從高高的樹頂一直傾瀉到地麵。後悔當年沒拍下一張躺平了摘蘋果的照片,放在今天,說不定一夜爆紅呢!

        

0.50個加元裝一塑料袋,每家可以摘5袋。車可以開進去,沒人管,有歹心的裝10袋藏車裏也不會查你。這就是阿卡迪亞的民風。哪個沒良心的好意思占這種便宜?

小鎮還有一所以阿卡迪亞命名的大學:阿卡迪亞大學 Acadia University 。成立於 1838 年,是加拿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之一。該校被加拿大最具權威的《麥克林》雜誌 (Maclean’s) 評為加拿大最好的本科大學。1999 年獲得華盛頓史密斯學院教育革新獎。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大學的學位課程囊括了從藝術到科學所有的學科,200多種不同的專業。

        

在那個年代中國學生還沒有“占據”此地。20年過去,今非昔比,據說校園裏到處可見亞裔麵孔了。

200312月,當時的總理讓·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發表聲明:正式承認對阿卡迪亞人的大驅逐是錯誤和不公平的,並對阿卡迪亞人的遭遇做出正式道歉,給250年前發生的這件事做了一個了結。

 “曆史上,如果你企圖掩蓋一些事實真相,那麽真相就一直對你糾纏不放。現在,我們可以放下重負去翻開新的一頁了。” 

阿卡迪亞民族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l’Acadie)主席這樣評價總理克雷蒂安的行為。

說得真好!

今天的世界上,還有多少真相沒有了結啊!糾纏也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