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 王菲, 有如此成長的曆程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16-12-27 14:16:06

發了博文【有價無市王菲, 被這幾個原因滅了】,大夥有不同的反響,那麽看看王菲的成長曆程, 也許對她有個新的認識 -:)

王菲以特有性格在娛樂圈闖蕩,直來直去,碰巧成為女性解放、敢愛敢恨的代名詞,引粉絲效仿。即便她不再有過硬新歌,性格印記卻在八卦裏貫穿始終:戀愛主動,不顧外界看法,分手時也無所謂世俗束縛, 那麽看看她的成長曆程(zt): 

王菲出生在1969年,那是文革的第三年,一枚紅旗下的蛋。80年代末她漂到香港接受資本主義洗禮,90年代又被大陸搖滾樂熏陶。她始終處於一個疏離的位置,粵語國語自由轉換,獨領亞洲歌壇風騷。“局外人”的身份讓她無需討好任何一方市場,這種任性自我的“出世”性格成就了“傳奇”,也使她在人情世故上依然停留在“高中女生”的心智。

王菲出道的早期,港人對“大陸”避之不及。90年代王菲名揚亞洲,港台媒體對“北京女孩”有種異域風情的審美,訪問裏她冒一句京腔,主持人就著迷得要暈過去。大陸人看王菲,又常常忘記她是北京人,隻記得《重慶森林》裏的叛逆港女。種種因素加在一起,王菲令各地華人都有一種莫名的距離感,並不主流的個性和歌路卻有最大眾的商業成就。但如果仔細審視她那種“個性”,源頭還是1969年出生在北京的大院女孩。

王菲出生時,家庭背景在當時看來有點“危險”,祖父是國民政府官員王兆民,父親是煤礦工程師,母親是文工團女高音。所幸在她7歲時文革已經結束,國門緩緩打開,家底不再是恥辱而成了優勢。王菲加入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藝術團,十幾歲就上央視唱《大海啊故鄉》、《小百靈之歌》,社會主義花朵,童聲悠揚。

相比同齡人,家境不錯的王菲占有更多資源,第一時間跨入了剛剛萌芽的大陸流行歌壇。1985年雲南音像出版社為王菲錄製了三張卡帶:《風從哪裏來》、《迷人的卡勒》、《記得我》,全部都是翻唱歌曲,以鄧麗君為 主。

那時老百姓聽流行歌主要依靠港台傳進來的“靡靡之音”,鄧麗君是代表。大陸原創音樂能力有限,歌手熱衷於“翻唱”這些歌曲,還沒有人想到版權問題。雲南音像出版社因此紅火了好幾年,隨便找嗓子不錯的歌手翻唱經典作品就能有不錯銷量。最典型的是“電音女王”張薔,她擅唱迪斯科音樂,燙爆炸頭,穿蝙蝠衫和健美褲,這是80年代國人最欣賞的“潮人”。鮮為人知的是,同期王菲也經北京的音樂老師介紹去錄過翻唱磁帶,但在這股音樂潮流中,安靜唱歌的王菲並不是佼佼者。據雲南音像方麵的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王菲的卡帶賣得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差,每盤卡帶的“稿費”是一兩千元。

“我們喜悅地向聽眾推薦一位歌壇新星。她鮮為人知,卻正悄悄地升起在星空。王菲降生於音樂家庭,成長於管弦聲中。”這是《風從哪裏來》上印著的“王菲簡介”,這盤卡帶的封套是王菲在錄音棚裏唱歌時拍的,她穿著紅色運動服,舉著有線話筒,形象充滿時代 感。

不甚成功的翻唱卡帶事業之後,王菲在1989年12月底到了香港,“跟家人一同移民”。家境在這時又發生了作用,否則她可能要和其他同時期的大陸流行歌手一樣,以走穴和唱歌廳打開事業前景。1989年的香港意味深長, 97回歸一步步靠近,港人覺得未來不甚確定,移民潮愈演愈烈。

王菲到香港之後拜師戴思聰,後者被稱為“音樂教父”,將其推薦給新藝寶的老板陳少寶。新藝寶覺得王菲聲音不錯遂讓其出道,按照港人做生意的習慣算命理取藝名,定下叫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1996年王菲受訪講到改名的原因:“公司覺得兩個字的名字太大陸了,想改成香港一點的,三個字的名字。”王菲在新藝寶的頭三張專輯都是粵語歌,纏綿悱惻,訴說都市情感,跟本地歌手並無二致。

資深DJ林伯希曾對媒體這樣回憶過王菲當年的口碑:“香港歌迷都好勢利的嘛,覺得內地什麽都遜一些。大家都知道王靖雯的歌唱得好,可是人不潮啊,所以紅歌不紅人!”

新藝寶三張專輯之後,王菲並不喜歡自己的定位:“就是覺得挺別扭的,不像我。”這時正逢新藝寶高層變動,人事複雜,1991年底王菲選擇去美國短暫留學:“到紐約之後又是一個撞擊,在香港是撞暈了,到紐約是撞醒了。”王菲這樣總結紐約給自己帶來的影響:“92年回來,大家感覺我變了,那個才是我自 己。”

另一個因素是,90年代初,大陸搖滾樂達到最高潮,北京是最大的根據地。1989年崔健推出大陸第一張搖滾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其後《黑豹》、《唐朝》、《中國火》陸續發表,“魔岩三傑”時代到來。王菲在“黑豹”一口氣跟欒樹、竇唯談了兩場戀愛,所受到的影響可以想見。甚至有竇唯粉絲堅持認為是竇唯給了王菲從俗套的“王靖雯”裏解脫出來的機會。

1992年的《Coming Home》,王菲拉直頭發,在唱片封套上從綠皮火車中探出頭,火車上寫著“北京”。大陸身份被強調出來,為專輯拍攝的照片皆在北京取景,毫不介意“土氣”的北京公交,老酸奶也得以入畫。

此後,大陸搖滾啟蒙時期熏出的氣質被糅進王菲“香港女歌手”的身份裏。《執迷不悔》放棄了港式情歌的女人受傷模式,王菲自己寫詞:“就算痛苦,就算是淚,也是屬於我的傷悲。”之後《十萬個為什麽》用了大陸最流行的兒童科普讀物作為標題,《誓言》有竇唯作曲,粵語專輯放了國語說唱歌曲《出路》……北京女文青的特征都很明顯。

當北京元素如此鮮明的時候,“大陸妹”的聲音反而消失了,一貫刻薄的港媒開始對王菲畢恭畢敬,稱之“和四大天王平分天下”,狗仔們為了她跑到北京胡同蹲點。耐人尋味的是,香港隻需要王菲,並不需要真的北京。“魔岩三傑”之一的竇唯多年來在他們心裏始終是個“打鼓的”,拍照非要拍他在抽煙屁股。王菲的微妙在於,引入搖滾、地下元素,但從未另類到大眾不能接受,西洋音樂裏的新銳曲調、港樂的大眾性、北京搖滾的意義探尋,被她和團隊一鍋燴成“王菲牌”,比例恰到好 處。

台灣人則容易對政治和身份敏感。王菲到台灣宣傳《浮躁》時,DJ黎明柔對她的出身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並不斷做出政治化猜想:“大陸名字都是黨派意味的,兵啊軍啊……”王菲淡淡地告訴激動的黎明柔:“那些是我們上一輩的人。”黎明柔仍然對“文革”話題興趣非常,轉彎抹角地問:“文革對你來說是一個不存在的記憶?”王菲認可,黎明柔不甘心地總結:“後文革時代的有為青年王菲。”她好奇王菲如何作為社會主義青年進入資本主義的香港,王菲答曰:“主要是文化上的撞擊,我隻是一個學生,對製度上的東西沒有體會得很深。”台灣人不知道的是,王菲在北京有優越條件,已先於她的同齡人更早領略外麵的世界。陶晶瑩亦在節目中重視對王菲的背景解讀。

1998年春晚,王菲和那英合唱《相約九八》,電視上寫著“演唱:王菲(香港)”,很多觀眾以為她是香港人。她的專輯都是引進版,潮味十足,非當時內地公司可比。她的音樂黃金期也是香港娛樂圈的90年代鼎盛段落,一切都是香港標記。

這樣一來二去,王菲就成了大陸人眼中的香港明星,港台媒體眼中迷人的北京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