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海外孩子在老外公司混得不易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16-09-01 07:42:41
這些年在海外,發現移民後代的成長與發展並非能如魚得水. 雖然他們是土生土長與本地人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沒有什麽不同,但是來自父母輩的文化的影響確根深蒂固地左右著他們的言行舉止。鄙人在不同的公司工作時, 時常看到一些我們的下一代工作勤勤懇懇,能力也很強,但午餐時多是自己抱著飯盒進餐,既不與老外出去喝咖啡/吃飯, 也不與老外有什麽工作之外的交往,更是不同我們海一代有什麽交流,感覺他們很孤單。 這就遠不如我們海一代, 反正知道這把年紀與老外難於水乳交融, 索性自己人紮堆,午餐時湊在一起,盡可用鄉音海闊天空。 
 
 
這些孩子之所以至此, 是與他們“混合”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在孩子少不更事之時, 移民家庭的文化就潛移默地化流淌在他們的血液裏,比如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待人接物, 這時外界的反饋還不足以構成他們對內心的進行自我反思,但他們可能開始質疑,  如有朋友孩子說:“母親總是很早起床給我們準備中式午飯,但在學校打開飯盒的一瞬間,總會引來周圍奇怪的目光,有太多的尷尬”。
 
當孩子們遭遇這樣的文化衝擊時, 家長的態度和其角色至關重要,因它將會影響孩子們今後的成長,而且家長自身能否反思自己的文化也是與孩子溝通的關鍵。 比如在有關孩子婚姻,教育,和就業問題上,西方國家認為孩子成人了,這些方麵完全可以自己做主, 然而對於來自東方文化的家庭, 父母卻認為孩子的事即是家事, 他們有義務參與指導。 再有父母勤儉節約/花錢到位的消費觀和自掃門前雪的價值觀, 可能會有意無意的“送”給了下一代, 因而在生活中,他們與主流社會的人們交往時,無異於父母的一代, 雖有語言優勢,但未必能遊刃有餘。若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支持不到位,或整體忙於生計而力不從心,那麽孩子的成長就是未知數, 隻能跟著感覺走。

雖然同是海外長大的孩子, 但也有很多在主流社會發展不錯, 這一要靠孩子的悟性使之遊刃於兩種文化之中,提取之中的精華脫穎而出,二是靠家長的開明,理解與有機的溝通、及合理的文化上 "退讓妥協“。 實際上,我們不必讓孩子一定接受家長出生地的文化與價值觀,他們在海外的文化背景下長大, 會潛移默化的繼承其文化, 如果是有心者, 也會自然而然將其發揚光大。我們不希望父母的文化,影響孩子們在主流文化之下的發展空間,但也不希望他們被完全淹沒在主流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