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是為自己還是為孩子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15-08-24 05:38:00

最近與朋友們爭論一個問題, 我們現人在海外被西化了若幹年, 那麽我們現在的生活觀念有沒有發生改變,是為自己還為孩子? 大家各抒己見, 但彼此都不服氣。後發現, 我們站的角度不同,有的是堅守東方人傳統觀念, 有的完全轉向西方, 更有的是中西的混合體,因而關於中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相關的消費觀, 大夥就難以同舟共濟了, 後來一個朋友講了下麵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差異:    

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國老太太說:“我辛苦了30年,終於把住房貸款還清了。”中國老太太說:“我辛苦了30年,終於攢夠了買房的錢。”這個故事用來說明美國人的消費觀優於中國人:美國人超前消費,享受人生;中國人辛苦一輩子,卻不懂享受或者來不及享受。其實,這種比較是不確的,因為這種比較忽略了故事的前傳和續集。 

 

續集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後,她的子女說:“剛給母親辦完了喪事,我們又得去貸款買房了。”因為母親住了30年的房子早已陳舊了。而中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後,她的子女會說:“母親真好,給我們留下了一套新房。”他們住進母親沒來得及享用的新房,所以也沒必要急著再買房。   

前傳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年輕時,母親去世了,留給她的房也是用貸款買的,也已經住了30年,太舊了,所以她那時就隻好設法貸款買房。她會想:我先貸款住上新房再說,至於我的孩子,成年後讓他們自己管自己吧,說法像我的母親待我一樣。中國老太太年輕時,母親也去世了,母親同樣是辛苦了一輩子,臨死前買下了房子,留給了她。她在送走母親後會說:母親如此待我,我唯一能報答母親的,就是將來也給我的孩子攢下一筆買房的錢。   

完整的故事就是這樣。美國老太太用貸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國老太太也有新房住,隻是住的是母親留下的房子。從祖孫三代的連續性來看,美國人的三代是“自己管好自己”,中國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上麵的故事折射出中西方兩種典型的消費觀與幸福觀。從表麵上看,中國老太太是不會享受生活,在陋室中苦熬一輩子, 似乎一切為了下一代,但實際上,她是在理想中生活,無需像機器一樣拚命賺錢,雖苦猶甜, 這也是一種東方人的幸福感。美國老太太看起來生活得舒服,  享受現有的幸福,但她也是在壓力下生活,而且時刻擔心受怕,因為她要擔心是否失業、經濟來源是否一直穩定不變等問題。 應該說,中國傳統有傳統的好,西方現代有現代的不好,很難說哪一種更優、哪一種為劣, 因其後麵有很深的文化背景。而不是凡傳統的都不好,凡現代的都好。 所以說我們的生活是為自己還是為孩子,要看個人的承受力與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