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娜想到範曾,馬思聰 ......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14-11-21 06:53:32
這幾天胡娜換了 "馬甲" 高調衣錦還鄉,用幾年速成的畫技開辦了一個作品展。這著實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且備受各大網站關注,尤其這發生在四中全會剛結束的當口, 此舉確是耐人尋味。且不論國內辦畫展門檻有多低, 但可以看出畫展是小, 而這之中散發的 "正能量”也許才是真。
 
由胡娜讓我們想起了範曾和馬思聰的出走,  這裏不妨先簡單回放一下他們當年的“勝利大逃亡": 

追求生命:
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原是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是一個安分守己,小心謹慎,不肯冒險的人。在“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 實在熬不下去了, 於1966年年尾, 他在一些見義勇為的“小人物”幫助下成功的出走。

追求自由:
1982年,正在美國參加聯合會杯比賽的胡娜,從中國隊的駐地悄然離開,後來她說 “我那時實在是太年輕,太單純,也太不成熟",  但 "我看到了一團白光,那是上帝的身影,他正向我招手"。一年後,她向美國當局申請政治避難並獲準。

追求私欲:
1990年,  範曾以不忿當局六四屠城之借口,攜情人離國去巴黎,並發表 [辭國聲明] 批中共,  稱要追逐心靈自由;後不堪國外生活,於1993年主動向政府獻媚,再發表「歸國聲明」後獲準返鄉。

從上可以看出, 無論何種理由, 他們的的確確是在外逃。隻是與其他“出走”不同的是, 他們是搞文藝或體育出身, 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自己追求自由, 生命, 私欲。因而由於中國大環境的改變及他們特殊的身份,  現在均可以堂而皇之的榮歸故裏 (除馬思聰外)。那麽對於那些架機而去或民運外逃的一幹人馬, 他們就沒有這樣的福分了。有意思的是, 自文革以來一向善於投機且目無師長的不倒翁範曾,最近還被邀請與“小平千方”他們共會, 探討當今中國文化的發展。 

對出走的人網開一麵,雖凸顯了政府的開明,大度,包容, 但這多多少少與我們的傳統道德相悖。 古人雲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或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如果我們能坦然接受 "一走了之",那麽對那些在任何困境下都堅守在這塊的土地的人們,情何以堪。也許說,  在道義上我們可以鄙視或譴責他們,  但出於“人道主義”我們又可以寬容和接納他們。 當然我們也可不做道德上的評判, 但這種混淆如何有助構建已缺失的中國文化核心, 道德規範, 以及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