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遊記 之西安
文章來源: 玄淡泊宗2005-10-06 12:21:00

舊日遊記 之西安

 

從少林寺回來, 當晚我們又上火車向第二站西安進發. 我們在四軍大紮下營盤, 先後去了大小雁塔, 登驪山, 臨捉蔣亭, 洗浴華清池, 探武帝陵,觀無字碑,訪秦王墓, 瞻兵馬傭…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 昔日的輝煌和顯赫,在這裏卻看不出來。除了一個高高的黃土堆和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外,這裏什麽也沒有. 同遊的一個人還問這茂陵是不是徐茂公之陵啊.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等陪葬墓.其中霍去病墓最為宏偉,這座墓塚形式象征祁連山、並雕刻各種巨型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 這些大型石刻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尤以馬踏匈奴最為有名.

乾陵挺有意思, 那山脈就象一位躺著的婦人, 遠望宛如一位女性仰臥大地,有“睡美人”之稱, 東西對峙之南峰似其乳,俗謂之奶頭山。玄宮鑿建於主峰之中. 我問停車讓我們看全景的司機這是不是夾皮溝, 沒想到他回話說"溝裏哪得看奶頭山全景啊, 這裏叫大鍋盔", 得, 傻大個遇上揚三楞, 扯乎. 人家可是熟讀林海雪原, 一下就把俺的智取威虎山給頂了, 更甭想一會兒爬奶頭山找蝴碟迷了嗬嗬

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參觀兵馬俑會讓你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受, 不過當我兩年後第二次來這時, 已經沒找到這感覺, 展覽館好象從新布置過.

 

大雁塔位於南郊慈恩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唐僧從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裏麵有一有意思的東西你無論從哪裏開始念,都是一句完整的句子

 

在碑林有一塊碑挺有意思 清魁星點鬥圖,是以儒家“正心修身,克己複禮”八字

 

這時候對西安的印象還不錯, 特別是那城牆公園和鍾鼓樓剛剛修複, 登樓一望別是一片風景. 城牆上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曆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麵,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麵,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嶽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驪山是秦嶺自藍田縣西北伸出的一個支脈,西安事變時,蔣先生在此被捉,後建亭,稱"捉蔣亭",我們爬到這裏已經挺累的了, 想著當年那老先生光著腳從住所居然能到這個地方可真是著實不容易, 藏身的地方也實在高, 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現在還有著鐵鏈子往上爬... 可想在情急之下人的本能有多大.再往上,有老君殿,為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為唐代雕刻家元伽兒所作,現移陝西曆史博物館。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向東可至驪山最高處--"烽火台",相傳為周幽王為討好褒姒"烽火戲諸侯"之地.我們站在烽火台, 想象著當年烽火戲諸侯的情形, 不覺可笑, 登高遠望,的確另有一番風光. 驪山分二嶺,即東繡嶺和西繡嶺,山嶺之上樹木叢密。每當夕陽西下,陽光散照在青山之上,格外妖嬈,"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這就是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不等夕陽西下, 還得趕路,邊休息了一會兒就趕緊下山. 下幾千年前就發現了溫泉,周幽王曾修建"驪宮"。秦始皇曾在此以石築室砌池,命名"神女湯泉".至唐代發展成為"華清宮". 剛剛爬山下來, 我們也去浴池包了見單間, 一小時才八毛, 本想好好泡一泡,享受一下, 結果不到二十分鍾就逃出來了, 因為是夏天, 嗬嗬

 

 

 

 

西安小吃不少, 得名古漢語"肉夾於饃",肉叫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製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麵,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製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肉夾饃絕對是吃熱烤現賣,烤餅師傅手拿一個擀麵杖,從麵前的麵堆裏揪出一團,之間在手下擀呀擀呀,突然將手中的擀麵杖在案板上一嗑,擀麵杖反彈到空中,翻著跟頭落下,說時遲那時快,手中的麵餅啪的一聲摔向爐中,一個圓圓扁扁的燒餅貼在鐵板上,同時接下落下的擀杖,順手又揪一塊麵團下來,繼續擀,旁邊一個夥計剁肉,從一口大鍋裏不斷的舀出燉的噴香的豬肉,放在一個原木的墩子上,一個又一個白生生的餅不斷從爐中拎出扔在兩人中間的餑萁裏,夾膜之前應當向夾饃的師傅提出肉的條件“純瘦”“純肥”“肥瘦”俗話說的好“要吃肉,肥中瘦”說的就是這個.師傅按你的要求剁好了肉,從簸萁裏拎出一個燙手的燒餅,按在案上,一道劃出縫來,白色的蒸汽和著麵在高溫下散發出的清香飄向你的鼻孔,肉貼在刀麵上塞了進去。黃色的草紙一裹。肉夾饃交到您的手中。慢慢抬起您的雙手,湊進您的雙唇,這一次親密接觸就要開始,隔著草紙,燒餅還微微燙手,她散發著麵和肉的芬芳,人是素食肉食雜食動物的論斷沒錯。吸一口氣,擦一下已經流出來的哈喇子,張開您的紅唇,狠狠的咬下去(注意,小心自己的手指頭)外脆裏嫩的餅和著瘦肉的絲絲入扣的充實感覺和肥肉綿軟順滑的濃香,充分在舌尖混合,味蕾被肉汁內的各種調料激發的欲仙欲死,不許拍磚,哎呦哎呦,其實性欲和食欲一樣,一旦被挑逗起來,隻有好好飽餐一頓色香味俱佳的“野食”,才能體會到“滿足”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麵精粉,壓稈和麵,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關於鍋盔的典故:傳說唐代官兵在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非常忙碌,烹食困難幾乎沒有吃中飯的時間,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麵餅。故取名”鍋盔“。還有一種製作奇特,風味別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饃,也叫幹饃。由於它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據傳:“神農時,驚訝食穀,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

 

還有那羊肉泡饃也挺有意思, 西安民間有這樣幾句流傳已久的話:“提起長安城,常憶羊羹名,羊羹美味嚐,唯屬同盛祥”.們有這樣的名氣,應該不是一天兩天吹出來的,八十年曆史的同盛祥,素以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光滑,香氣四溢,清香爽口, 羊肉泡饃的規矩要自己把饃掰碎, 把饃掰得如黃豆大小,泡著才好吃, 說是要掰得越細味道越好, 一開始我們還特認真地掰, 可還不到小半碗就沒了興致. 等羊肉泡饃端上來, 您還別說, 塊大的也別有風味.

 

幾天下來, 西安也就差不多了, 按原計劃該上華山了, 可那哥們臨陣變卦, 不想去了, 因為聽說前兩天剛剛發生一次滑坡, 死了幾個人. 我心裏可是有點氣, 但出門在外, 也不能太勉強了, 可又有些不甘, 忽然想起一女同學也在西安她姑媽家, 俺就想能不能鼓動她去, 這姐們平時也挺大膽, 要是她都敢去, 俺看你還敢不敢去. 當晚就找到了那姐們, 果不其然, 這姑娘願意和俺們一起上華山, 可就在要去買車票的時候被她姑媽知道了, 死活不讓我們去, 說是太危險. 沒辦法華山是去不成了, 但我們去了趟鹹陽, 上了翠華山, 也算是一種安慰. 那裏的天池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