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真愛”,令人潸然淚下
文章來源: momo_sharon2022-02-06 05:33:35

這段時間,徐州八個孩子母親“徐子捌”的遭遇牽動了全球人的心。21世紀,所謂的“世界強國”的天朝,竟然還有如此這令人發指的獸行,看了教人怒從膽邊生!

這令我想起來春節前看的一部電影,描寫了一位有19個孩子的母親。

這是一部少數民族電影,不經意間搜到,很認真地看完了,也被深深感動了。

少數民族電影曾是中國電影史上燦爛光輝的一頁。小時候看過很多 ,《劉三姐》、《阿詩瑪》、《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等等,這些至今都是經典,時常被人提及。

隨著少數民族越來越漢化,少數民族電影越來越少見,估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何為“少數民族電影”。

這部少數民族電影曰《真愛》,是由西爾紮提·牙合甫執導,孔都孜紮依·塔西、拜合提爾·艾則孜、索星宇等人主演的劇情電影。於2014年5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以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阿尼帕·阿力馬洪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維吾爾族母親阿尼帕老人在幾十年的時間裏撫養了6個民族的19個孩子的故事。

劇情簡介:

新疆阿勒泰青河縣,群山環抱中的一個小縣城,公路從山間蜿蜒而過。年幼的王彩霞衣衫襤褸,滿頭膿瘡,漫無目的地尋找失散的哥哥王雲輝。從一群嬉鬧的孩子口中,小彩霞得知自己找錯了地方,孤獨無助蜷縮在石牆邊的她被阿尼帕媽媽帶回了家。新家在小彩霞眼中是奇特的:一個破舊鑽風的氈房,一張其大無比的大炕,一位天天圍著鍋台的阿尼帕媽媽,一位沉默少語經營一家鐵匠鋪的阿比包爸爸,一群年齡各異永遠吃不飽的孩子們,一口接一口不斷變大的大鍋。



為了治療小彩霞頭上的膿瘡,阿尼帕拿出家裏所有的錢給她治病,這也讓這個貧困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為此,丈夫阿比包和阿尼帕發生爭執。阿尼帕堅持認為,好馬要有好的鞍子,一個女孩不能沒有頭發。在裁縫的幫助下,小彩霞終於長出了頭發。阿尼帕幫助小彩霞找到了失散在外的哥哥王雲輝,麵對同樣失去家庭的小雲輝,阿尼帕也伸出了接納的雙手。張梅花主任要去外地學習一段時間隻能將失去父母的哈薩克族會彈冬不拉的小那然寄養在阿尼帕家,並送來了糧食。同時為了增加收入,幫助阿尼帕在在屠宰場找到了洗羊下水的活兒。


日複一日,在早已封凍的河水中,阿尼帕用僵硬的雙手清洗著一桶桶的羊下水,丈夫阿比包心痛地看著她。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一次意外中,阿比包賴以生存的鐵匠鋪化為灰燼,全家陷入絕境。小那然的歌聲驅散了家裏的陰霾,帶來了幸福的勇氣。一場突如其來的雪崩,讓阿尼帕失去了在一所小學做飯的工作,卻因雪崩領回兩個孤兒。至此,19個孩子,阿尼帕和阿比包,共同生活在這個艱辛卻充滿希望的屋簷下。

歲月荏苒,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曾經艱難的日子像曾經的那口大鍋隻能讓人追憶,年邁的夫妻倆時常坐在大鍋前回憶著艱難而幸福的歲月。新婚不久的老大阿爾曼(阿尼帕的親生兒子)卻為了保住全家人吃飯的大鍋不幸離世。



夫妻倆的善舉越傳越廣,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2009年,阿尼帕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我之前沒有聽說過阿尼帕,一直以為隻是一部創作電影,直到影片快結束時看到北京街頭巨幅幕牆銀屏出現白岩鬆宣布其獲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真人真事!

《真愛》像是月光裏飄來的琴聲,讓觀眾在靜靜的時間裏,感受著純潔的人性之美,影片拋開了那種描繪英雄人物常用的模式,不強調故事的情節性和矛盾衝突的激烈性,而是在充分利用鏡頭畫麵感,著力營造詩意的氛圍,創造出了動人心弦的審美效果。在表現人物方麵,努力在細節上,讓主人公的行為真實可信。

阿尼帕·阿力馬洪,維吾爾族,1939年5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河縣青河鎮居民。 

影片與真實相比,多了些藝術加工。現實中的阿尼帕·阿力馬洪和丈夫阿比包(已去世)收養了漢、回、維、哈4個民族的10幾個孤兒,加上自己生育的6個孩子,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創造了至真至純的溫暖之家。同時,她還把仁愛之心播灑到社會,幫助了許多困難中的人們。

阿比包在縣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著丈夫每月45元的工資支撐著。生活拮據但日子過得卻其樂融融。1963年,阿尼帕的哈薩克族鄰居亞和甫夫婦相繼去世,留下3個未成年孩子,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單,收養了他們。之後的十年間,阿裏帕又先後收養了回族孤兒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漢族孤兒金海、金花和金雪蓮,這時,她和丈夫撫養的孩子增加到了19個。

收養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阿尼帕和丈夫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尼帕每天都到菜市場揀別人不要的蔬菜。家裏雖然養了兩頭奶牛,但誰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到市場換成零錢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為給一家20多口人做飯,她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鐵鍋,被稱作“團圓鍋”。 阿尼帕對收養孩子比親生孩子還親,她最小的親生女兒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除了撫養孩子, 阿尼帕夫婦還做了很多好事。2003年,阿尼帕幫助尋親無望差點自殺的哈薩克族姑娘古麗找到工作,還讓她到家裏住。2003年,阿尼帕為大齡孕婦江阿古麗籌集1000元錢,召集兒女為她獻血,手術後接到家裏照顧。5月,資助貧困的孕婦烏拉斯汗順利做了引產手術。青河阿尕什敖包鄉的貧困戶切克斯手有嚴重殘疾, 1984年以來,一直把阿尼帕家當成自己的家,麵粉常年由阿尼帕一家供應。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阿尼帕捐款1000元,還找到民政部門要求再收養十個孤兒,她說:“隻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們的。” 

阿尼帕的熱心和善良深深地影響著她身邊的孩子們,子女們已經養成了習慣,誰家有困難,隻要他們知道了,再難也會搭一把手。侄女熱孜萬古麗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她說:“我學會了愛,學會了幫助更困難的人,並從中得到快樂。” 


影片的最後,丈夫在阿尼帕上中央電視台領獎時安詳去世,而阿尼帕這個大家族已經多達200多人,在一張洋溢著幸福的全家福合影中,影片劃上了句號。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煽情的鏡頭,從頭到尾都是灰色色調,凸顯了北疆的寒冷天氣和生活的艱辛。所有的對話都是樸實的,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卻令人感受到發自內心的真誠。看到結尾處,不知不覺,淚水盈滿了眼眶...

同時,影片也刻畫了這樣一個位於偏僻邊疆的小村居民的友善:村幹部張梅花想方設法提高夫妻兩的收入,為阿尼帕找工作、申請生活補助。周圍鄰居也沒有因為這些孩子是收養的而歧視他們。是想,如果是發生在處處勢利眼的城鎮,阿尼帕能夠抵擋住各種困難嗎?

阿尼帕是平凡的,一位平凡的維吾爾族婦女;她又是偉大的,這種偉大,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其實收養孩子不一定好養,好多收養時已經有了一定年紀,知道自己的身世和親生父母。這種孩子或者會有自卑感,或者長大後不懂得回報。阿尼帕應該也想過這一點,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撫養他們的責任。

影片中的阿尼帕本身也是一名孤兒,被丈夫阿比包的父母收養才長大,因此她從小就感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溫暖,也決心幫助其他有同樣遭遇的孩子。

要把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養育,甚至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這得需要多麽堅強的內心和美好的情懷。捫心自問,如果換了是我,能做到嗎?我覺得我做不到,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不單純是時間和金錢的付出,更是情感的無私給與。現代人大都算計付出與收獲的比例,沒有幾個人會白白付出。正因為如此,越發覺得這個維吾爾族婦女的可貴與真誠。

再回頭看看徐州事件。阿尼帕是自願收養孤兒,徐子捌卻是被拐賣,當作生育工具,還遭受無數泯滅人性的畜生的蹂躪!不將這些人繩之以法,將難以平民憤!靜待事態發展。

還有曾經引發熱議的陳衝棄養事件,也都證明了我上麵所說:沒有幾人會願意白白付出。陳衝作為公眾人物,不缺錢,對於她們來說,形象行為至關重要。她尚且如此,更何況常人乎?

如果有興趣,建議到油管看看這部電影,相信你也會被感動。

鏈接如下:https://youtu.be/QAb7dbu_mz8


貼首《冰山上的來客》主題曲《花兒為什麽這樣紅》,一起重溫少數民族電影帶給我們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