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快被人遺忘了
文章來源: momo_sharon2021-01-25 16:19:55

要說中國目前最成功的電視劇,當屬《西遊記》。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引起轟動,其視像效果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依然令各類受眾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而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也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傳遍大江南北。大多數人都會哼出“你挑著擔,我牽著馬”這一句,也知道這歌是蔣大為演唱的。不過估計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歌的最初版本其實不是蔣大為唱的,而是女聲演繹,這個人正是著名歌唱家張暴默。

張暴默,1958年2月出生。暴默這個名字源於她父母的性格,她母親性格比較火爆,父親性格比較沉穩,所以被取名為“暴默”,一動一靜,挺有意思的。

張暴默是上海人,從小就對部隊生活十分向往,喜歡穿軍裝。因為歌唱得好,74年十六歲考入解放軍二炮文工團任獨唱演員。

1980年張暴默演唱了一首詞曲描寫第二炮兵官兵生活和情感的軍旅歌曲《火箭兵的夢》、一舉成名,而且這首軍歌讓當年的全國人民知道了第二炮兵這支神秘的部隊!


說起這首歌的來曆,還有一番趣事。80年蘇小明憑借一首《軍港之夜》紅遍全國,也在軍隊激起千層大浪。軍人們第一次知道,軍旅歌曲原來還能這麽唱。而各個軍隊歌舞團不淡定了,覺得海軍這回出了這麽大風頭,我們也不能落後。於是張暴默所在的二炮文工團立馬組織人員火速創作了這首《火箭兵的夢》。不過,我還真沒聽過,直到前段時間看蘇小明、張暴默兩人的電視訪談才知道有這首歌。

1983年張暴默在央視新年晚會上以一曲《鼓浪嶼之波》引起歌壇關注。

這首歌的旋律舒展流暢,線條柔婉,感情細膩,非常優美動聽,具有新穎的氣息和清新的閩歌風味。歌詞深情美妙浪漫、富有詩意。歌曲包含了雙重含義,歌裏有鼓浪嶼、日光岩、鄭成功,唱出了廈門的美,還有濃濃的海峽情和民族自豪感。




歌曲1983年獲得全國優秀作品獎,1988年獲得廈門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文學獎特別榮譽獎。這首歌影響極廣,每當廈門海關整點報時的鍾聲響起,《鼓浪嶼之波》的優美旋律就會在鷺江兩岸久久回蕩。而在廈門國際馬拉鬆的賽道環島路上還有一道用花崗岩鐫刻的《鼓浪嶼之波》五線曲譜雕塑。這是一座由李輝解設計,廈門路橋工程公司1998年9月承建,由兩張高約3.5米、寬4米的曲譜和長長的五線譜組成的紀念雕塑,為廈門市的標誌性建築,鋪在環島路上的綠色隔離帶上,全長247.59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花崗岩五線譜雕塑。

後來《鼓浪嶼之波》改了歌詞,成了廈門市市歌。

再回到標題。86版《西遊記》在敲定了許鏡清作曲之後,就由他物色合適的人選演唱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最初也是想要找一個通俗歌手,不過被楊潔導演給否了,她認為還是用美聲來演繹比較好。於是,許鏡清找到了張暴默。

張暴默第一反應是覺得不合適,因為《西遊記》講述的是師徒四人的故事,都是男的,讓她一個女的來演唱片尾曲不合適。但是在許鏡清的勸說下以及看到歌曲之後,張暴默態度發生了轉變,決定試試,當然成品是經過張暴默的二度創作,這也經過了許鏡清的同意。




後來成品出來了,許鏡清也很滿意,但是觀眾不滿意。他們的態度跟張暴默的第一反應是一樣的,覺得不合適。這片尾曲過於溫柔,聽起來就跟原著的磅礴滄桑不搭邊。而迫於壓力,楊潔導演就想弄一版男聲版《敢問路在何方》。於是就有了蔣大為這一版的《敢問路在何方》,並且在11集之後,這一版直接替換掉了張暴默演唱的那一版。張暴默當時很惱火,打電話給許鏡清,來了一通“國罵”。許鏡清也覺得無奈,所以沒有多說什麽。

現在很多人都隻記得蔣大為演唱的《敢問路在何方》,對於張暴默演唱的版本,如果沒有被提起的話,可能很多人都忘記了。

張暴默90年代去了美國,然後回國,一直從事音樂教育,很少登台。

她和蘇小明是好友,張的現任老公就是蘇小明介紹的。但與爆粗口的蘇小明不同,張暴默目前為止似乎沒有負麵新聞,這與她的為人低調有關。她其實不像上海人,塊頭大,性格豪爽,看起來更像北方人。她還是韓紅的幹媽,電視訪談特意請韓紅當嘉賓,韓紅提及當年替張暴默拎包軼事。如今的韓紅可是紅透半邊天了,而90年代以後生人估計沒幾個知道張暴默。這就是文藝圈,更新換代極快,長江後浪推前浪。



張暴默近照

正好張暴默的兩首代表作《鼓浪嶼之波》(鄭緒嵐版伴奏)以及《敢問路在何方》(蔣大為原版伴奏)我都唱過,一起發上來。我這首《敢問路在何方》是蔣大為原調,比張暴默版要高出不少,目前國內還沒聽過第二個女聲演繹。如果有,請博友們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