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倒塌了,這堵牆卻依然聳立
文章來源: momo_sharon2019-11-25 19:33:46

2019年月11月9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柏林牆倒塌三十周年。這座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的高牆,是冷戰期間的標誌性建築。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和平統一。

這堵牆,也不過30多年的曆史,終究不能阻擋曆史的前進的步伐、民眾的意願。它是在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中倒塌的,這場革命使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集團瀕臨崩潰,並推動了新世界秩序的建立。

看著有關柏林牆的報道,腦海裏時不時閃現出另一堵牆。一座曆史悠久,至今未倒,還在發揮作用的牆。

它就是贛州的宋代古城牆。

贛州,之所以被稱為“宋城‘,就因為保存了中國一段最完整的宋城牆而來。

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有二千年的曆史,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曆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最終形成一條全長6900米左右的城牆。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建於北宋嘉佑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牆之一。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麵、炮城等設施齊全,城牆平均高7米,據考證,贛州城古有十三門,解放後尚有七門,即:東門(百勝門)、南門(鎮南門)、西門(西津門)、北門(朝天門)、湧金門、建春門、小南門(興賢門)。贛州城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等3座城門還建有二重或三重甕城。

中國有四大古城牆:西安古城牆,洪武三年始建。平遙古城牆,洪武三年;荊州古城牆,順治三年;興城古城牆,乾隆四十六年。它們都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但它們的曆史,都遠不如贛州古城牆悠久。1994年1月,曆史文化名城贛州,將四大古城牆改寫為五大古城牆,而1996年11月20日,贛州古城牆又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宋城牆,國內孤品。


這個西津門印象印象最深,因為就在外公家田螺嶺下麵,基本每天都要經過。二舅母以前就在西津路糧站工作。小時候橋下就有浮橋,據說《贛水滄茫》的外景地就在此。


最熟悉的一段,後邊幾十米處就是曾經的外公家

贛州城城池堅固雄偉,三麵臨江,在不靠江的南麵開挖了深廣的護城河,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是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一處軍事重鎮。

從小就看著這牆,因為外公家距離古牆不過幾十米(鬱孤台旁)。鬱孤台,已經介紹過很多次,不再贅述。連接鬱孤台的就是古城牆。不過小時候對它一點都不了解,一切都是長大後才得知。

沿著城牆走不多遠就看到了贛州古城象征的八鏡台,它建於北宋嘉氈年間,因郡守孔宗瀚築台後繪製《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蘇軾而得名,蘇東坡曾寫下《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八境圖後序》的詩句。而在八鏡台外的江麵,就是章水和貢水合流處,蘇東坡的《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詩中也寫道:“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雲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台前暮靄寒。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請參閱“城市八景,原來與他有關”

今年春節回贛州時拍了不少圖片,前幾天到了美帝,才想起都存在家裏的電腦裏了。沒轍,就用網絡圖片替代吧。

城牆從宋代開始建造,有數以萬計的磚塊上都刻有建造年代,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上麵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窯燒造等。而據統計,刻有不同內容的銘文城磚有521種,曆代遺留的都有,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種銘文磚記於民國四年(1915年)。那些不同的文字風格、內容都是頗有一番奧秘,看似簡單的城牆卻像贛州的一部曆史巨著,每塊磚都很有文化,值得深入的研究和品味。

贛州城牆是兼軍事防禦和抵禦洪水雙重功能的古城牆,北宋磚石修築城牆的同時還修築了城內排水溝-福壽溝,福壽溝建成近千年,贛州老城區未出現大內澇,至今仍為人類造福。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

如今城牆上長著許多綠色的青苔和蔓藤,古樸的灰磚之下綠意盎然,既滄桑又生機盎然,蒙蒙的陰天天氣,帶來些許憂鬱的氛圍,走在這城牆上,看著腳下的路,恍惚中有種走在宋朝的感覺。

這堵牆,對研究贛州曆史,中國古建築發展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保護好這段古牆,義不容辭。

七律•贛州宋古城牆
文/墨脈

飽受燋烽霜雪侵,創痕斑駁綠苔深。
依然起伏龍飛舞,未改雄渾勢積沉。
流水相依城市守,銘文鐫刻史遺尋。
千年一夢如煙散,八境台登看現今。

沒有贛州古城牆的歌曲,唱一支《長城長》來替代

更多有關贛州的介紹,請點擊:故園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