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我遊美麗宋城
文章來源: momo_sharon2019-09-23 06:01:41

先解釋一下,這裏說的宋城,不是杭州的主題公園,而是與杭州一字之差的贛州,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俺母親的故鄉。

春節回來後就計劃寫,忙得一直沒有時間,今天才抽空碼幾個字。

贛州之所以被稱為宋城,是因為現在仍完好地保存著宋代古城的樣貌,包括古城的主要街巷、排水設施、防禦工程、重要建築遺址以及當時的規劃建製情況。保存著數量最多、品位最高、最完整的宋代文物古跡,有以宋代“四古”(古石窟、古城牆、古浮橋、古瓷窯) 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遊區。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被專家、學者譽為“宋城博物館”。

小時候,並不知道這些。隻知道一個宋朝期間就建有的鬱孤台,因為與外公家隻一牆之隔。沒有修建之前,牆上有個破洞,我大哥等人的經常鑽過破洞進入鬱孤台玩。而我年紀小,不帶我。我就在西出口的台階上玩,也經常端個碗和一幫小夥伴在那吃飯。

鬱孤台位於贛州市製高點田螺嶺上(也就是外公家,登台可以眺望全城)的賀蘭山頂。贛州在贛南山區中屬地帶比較開闊的平地,田螺嶺其實也就100多米高。我記憶中的田螺嶺是條南北走向的窄窄的青石路小巷,中間高兩頭低,鬱孤台在正中間。西出口出來不遠就是章江,上麵有浮橋,河水非常清澈,經常跟著媽媽去河邊洗衣服。今年春節我才知道,著名老電影《贛水蒼茫》中某些外景地就在這裏。

建台的確切年代已經很難考證,但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的鬱孤台遠比現存的範圍大,史料稱:“幾畝花園塘下,披樹色以千家,一彎濂水溪邊,映台痕而百尺。”唐李勉為州刺史時,曾登台北望,慨然易匾為“望闕”。後幾經興廢,仍名鬱孤台。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式樣重建。台有3層,高17米,占地麵積300平方米,簡約中彰顯大氣,古樸裏蘊藏真意。

鬱孤台的出名,是因為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台下清江水,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這首詞,使得鬱孤台千古流芳。

登臨鬱孤台,台樓上的一木一石、一字一畫,都鐫刻著豐富的曆史底蘊,成為懷古幽情的抒發之地,令無數遊客流連忘返、癡醉其中。蘇軾登樓賦詩“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文天祥倚欄吟誦“城郭春聲闊,樓台晝影遲”,郭沫若欣然填詞“遍地盡杉鬆,泱泱綠化風”,劉克莊、王守仁、湯顯祖、戴複古、李夢陽、王士禎、朱彝尊等,一一前來,麵對鬱孤台,無不流露仰望詠歎之情。

重建後的鬱孤台


 

站在鬱孤台上遠眺。右上方就是章江、貢江合流處。贛江始於此。

可惜田螺嶺被拆了,一條最能代表老贛州文化的青石板巷沒了,變成了全國各地都可見到仿宋一條街,毫無特色。外公家也沒了,所有親朋鄰居都搬遷了。走在這條街上,更多的是悵然和落寞。仿宋街就是一條純商業街,以小吃和旅遊品居多,還有不少高檔餐廳,今年春節在這赴了幾次宴。

每次回贛州,遊鬱孤台成了必修課。不為別的,隻為追尋往事時光…

我小時候經常去的浮橋好像已經不存在了(自從上大學後每次回贛州都來去匆匆,再也沒有去過媽媽帶我洗衣服之地,聽二哥說好像沒了)。我記得在珠海時曾經與我同租一套公寓的女孩很喜歡旅遊,有一次給我看一本旅遊雜誌,上麵就有浮橋圖片。黑白照,很藝術,給人無限遐想,女孩說非常想去看。我小時候常看,並沒覺得有啥特別。女孩感慨地說:這就是所謂的家鄉無風景,旅遊都是外鄉人的事。

但贛州還保存著另一座古浮橋,學名叫惠民橋。浮橋長約400米,連接貢江的兩端,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整座浮橋分為33組,用纜繩把它們連接起來,然後用鋼纜、鐵錨固定在江麵之上。贛江水運繁忙的時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開啟一次,讓船隻通過。

在橋上可以欣賞到河邊的洗衣女,釣魚翁的英姿,城裏人、鄉下人進進出出,騎摩托車的、推自行車的、挑擔的、背小孩的、走親戚的、上學的人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圖畫。

前幾年回贛州時特意跟姐姐重走了一遭,不禁感歎萬分:時光飛逝,物是人非。媽媽已經不在了,而我,也流落到了海外,難得回贛州一趟。下一次回家,不知又是猴年馬月。

一直想填首鬱孤台的詞,都覺得難以表達複雜的心緒,故遲遲未動筆。且以一首登滕王閣替代。(曾在二十年前登過一次,體會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 之意境)

七絕·登滕王閣
文/墨脈

落霞贛水兩相吟,極目恰如天下臨。
隻歎不持王勃筆,從教暢意抒胸襟。

唱一首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在悠揚古韻中感受唐詩宋詞的魅力。(原唱: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