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第一諾獎的論文標題是?
文章來源: workforwal2015-10-05 14:04:25

大家都在熱議諾獎,發現中國媒體盡量避免提及獲獎論文標題:呦呦報告的題目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疾中草藥工作》。

相當年戰火橫飛尼克鬆占占京京赴北京晉見毛主席,看今朝腰纏萬貫習大大底三下四來美國求見肯大帝。橫批:富有屁用

。中國你怎麽了?

特轉發落基山人的慱文:


首先祝賀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還是醫學獎。欣喜之餘,大家迷糊的是,這項遲來的獎,因為其發明發現是在文革時期,其動力是為了抗美援越,其組織是國家集體,其項目也是有帶隊的團體項目,其主要貢獻人是屠呦呦。當然也有爭議,因為當年搞科研,都是群體項目,多方合作,不突出個人,成果一般也不署名個人。

 

但問題是,萬惡的文革如何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萬惡的中醫為何會取得這樣大的成就?而牛逼哄哄的改開30多年算是白幹了,到如今,還是什麽創新的成就都沒有。有人會說,咱不是都能太空行走和機器登月了嗎?可那些都是人家走過的路,山寨就可以了,談不上創新。

 

其實也簡單,中國近代,最具有創新的時期,就是文革時期,因為那個時候的國家和人民不信邪,自信心爆棚,有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首創精神。後來改開,不過是山寨和抄襲,大家都匍匐在西方的腳下,如何能有首創?而諾貝爾獎是講首創的。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三體》的科幻小說,其開始也是說在文革時期,有一個什麽秘密的軍事方麵的研究,專門搞外星人方麵的。這當然是科幻,可是,為什麽一定要將開始時間設為文革,而不是改開時期?文革時期不是科學家都住牛棚,不搞科研嗎?可事實不是那樣,就像中國著名的胰島素方麵的研究成果也是在文革時期一樣。文革時期,是科學和文化創新的高峰,包括八個樣板戲和芭蕾舞《紅色娘子軍》,軍事方麵的導彈衛星,還有核潛艇,大飛機研究等等。現在改開三十年多年,根本沒有這樣的創新了,隻能是匍匐在古人和洋人的腳下,恢複和山寨而已,一部分人發財了而已。

 

關鍵是自信和不信邪,沒有了自信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有任何的創新。現在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訂製和批量生產的人,都是一些隻會考試的人,都是一些最高目標就是就業的人,如何會有創新?從國家到個人統統都匍匐在西方腳下,如何會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