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蔥歲月---小學和中學
文章來源: 軽描淡寫2017-05-10 00:55:59
前幾年回上海時偶爾經過以前上過的小學,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回憶起以前的青蔥歲月。雖然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校名也和原來一樣,但是已經變得麵目全非啦。

我記得當年是一幢紅磚牆的英國式老住宅,裏麵都是木結構的地板和扶梯,也不知是什麽時候改建成這樣的鋼筋水泥校舍的。也許現在這樣更顯得出學校的氣派吧。





我姐姐是中福會全托製的幼兒園,每星期一早上有車來接,星期五下午有車送到家。可是輪到我該上幼兒園的時候,也不知是什麽原因,有可能是覺得全托不太合適吧,總之我就去了在家附近的一個幼兒園。在那個幼兒園上了小班,中班,將要升大班的時候,我的幼兒園老師說,因為你的生日才過了沒幾天就要等到明年才能上小學太可惜了,早一年上學,大學畢業也可以早一年啦。我的天啊,老師真是為學生著想考慮周到啊。由於我姐姐也在那個小學,家裏也就聽從老師的意見,很自然的就進了這個小學。

有誰會想得到就差這麽一年,我硬是擠進了《一片紅》的行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一片紅》是什麽意思了,當時的《一片紅》就意味著上山下鄉沒商量。不過《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 》,回想起來如果當年不是聽老師的話進了小學,有可能連小學都沒畢業就碰上文化大革命了,所以現在還是很感謝那位老師的。

當時這個小學是五年製的重點小學。由於我沒有上過幼兒園大班,進小學時好像連左右都分不清,可是那個時候學習也不像現在那麽緊張,輕輕鬆鬆的成績還是不錯的。這個學校雖然不大,但是經常有機會去少年宮參加活動什麽的,有幾年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都在《少年兒童劇院》進行的。我們也經常去《少年兒童劇院》看電影看話劇。那時候看完劇買個紫雪糕吃就能高興一天了。可惜這個《少年兒童劇院》現在已經無影無蹤,好像是為了建高架橋被拆了。我在這個小學的五年生活裏留下了很多愉快美好的記憶,至今都感到那個時候才真叫無憂無慮的開心每一天啊。

可是小學畢業的那年暑假突然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說不用進行升學考試了,按就近入學的方式被安排到附近的《五四》中學上學。文化大革命前這個學校是初,高中連貫的重點中學。雖說我也是從這個中學畢業的,可是在自己的記憶中,我在這個學校裏沒有好好的上過幾節課。當時專業老師都被批倒批臭去打掃廁所什麽的,取而代之是年輕的男體育老師每天拿張報紙來念念算是上課了,周圍都是不熟悉的同學,還害怕自己黑五類子女的身份被發現,一下課就急著逃回家。一晃3年多了說是該畢業了都上山下鄉吧。唉,被時代翻弄的我們這代人有苦難言,一言難盡啊。



當時真的很不願意去上學,真想盡快離開那個學校。其實這個學校創建於1912年,前身是《大同中學,大同高中,大同大學》。還是個有曆史的名門校呢。

由於老爸年輕時在大同大學上過1年然後轉去聖約翰大學的,因此前幾年還在負責郵寄大同大學校友會通訊錄等事宜。後來因為高齡且腿腳不便等不能繼續做下去了就讓我去校友會辦了移交的事。那天我是時隔NN年重返校園,真是彈指一揮間感慨萬分啊。在這個學校裏麵的一個房間,有2位80多接近90歲的老前輩在負責校友會的事情。他們也不無惋惜的說,因為後繼無人再過半年這個校友會也就結束了。老前輩吳女士(86歲)負責校友會的會計工作,她很自豪的對我說,大同大學出了26個院士了。

這個黃金周和老公2人一起休息的隻有2天,外麵陽光燦爛,溫風和煦,呆在家裏似乎有點委屈了,駕車出發。





目的地是四國的德島《大塚國際美術館》,從大阪出發需要過兩座大橋才能到德島。其中《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這個美術館是日本的一個製藥集團公司紀念創立75周年而建造的。展示了以先進的陶板技術複製的和原畫尺寸相同的一千多張世界名畫。



大塚國際美術館》臨海靠山,環境非常幽雅,從停車場到美術館有小巴接送。入口處是很高的電動扶梯,下了電動扶梯才是美術館的正門,在地下3層。由於是建造在山上的,總共是地下3層地上2層,好像從外麵也看不到這個建築物。





由於作品在法國巴黎就已經都看到過了,而且數量也不是很多,建築物也不算很大。但是周圍的大海,藍天,綠樹,花草,還有新鮮的空氣,溫暖的氣候,舒適幹淨和安靜的環境可以讓全身心徹底的放鬆,在大自然裏盡情地享受美景,享受美食。







謝謝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