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中國人祖上也闊過
文章來源: 越吃越蒙山人2024-06-24 19:08:55
(西方為什麽統治世界 之七)
 
我們祖上也闊過。這話自從阿Q說過後,被人詬病嘲笑了近百年,但凡體麵一點的人,都不好意思再開這個口了。但morris不在乎這個,照他的意思,就是這幫中國人祖上有的也闊過。
 
在前篇展示過的社會發展曲線圖上,公元541年的時候,東西方有了第一次相交。按Morris 的說法,東亞文明的社會發展自此開始領先西方一千二百年,直到1751年。其跨度之長,幾乎六倍於美國存在的時間。
 
社會的發展指數高,說明社會的綜合能力強,財富積累數量高,讓落後一點地方的人看著先進或者說新鮮的東西多。西方有學者研究稱,在鼎盛時期,古羅馬帝國的貨幣流通量是東方漢朝的兩倍,故推論最富的羅馬人比最富的漢人至少闊兩倍,但過了四五百年年後,東方的社會發展慢慢趕了上來,這時情況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大概是公元1024年前後,在宋朝出現了銀票(banknote),總麵值等同12億5千萬銅錢。這些票麵數字的財富,可以隨時折換兌現成錢幣,這背後的支撐是3億枚實有銅幣。這樣的財富讓以前富裕過的歐洲人都感到眩暈,更別說東亞北部那些半遊牧的落後部族了。所以這才有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說的那些羨慕之詞:“中國的宮殿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她的統治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河裏的船比所有基督教國家的總和還多,運到城裏的食物,歐洲人難以想象。”馬可波羅還很羨慕地描述了一種中國人用在爐子裏燃燒的黑色石頭,估計那時候歐洲還沒有開采過煤礦。據史料記載,馬可波羅的叔叔是在1260年離開Caffa去的中國,他於1274年開始了第二次商旅,那次他把年輕的馬可波羅也帶去了。1295年回到威尼斯的馬可波羅,難抑興奮地寫出了那篇流傳甚廣的東方遊記。
 
這一時間段的絲綢之路給處於落後位置(backwardness)的西方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以前我們常說的造紙印刷技術的傳播。中國人在公元105年開始就用桑樹皮造紙了,(注:,原書中用的就是Chinese,有人說古時候東亞這塊地不叫中國,中國的概念不過百年而已,那我倒要請教,國際上約定俗成的Chinese,我們翻回成中文,到底應該叫什麽呢?)到了公元700年,紙漿技術已經很普通了。阿拉伯人在750年把這個技術學了去,意大利人從1150年開始從阿拉伯人那裏購買紙張,1276年自己生產。那時候,中國人已經用木板印刷5個世紀,木模活字印刷兩百年了,歐洲相對應的年代是1375年和1430年。
 
火藥和指南針傳的很快。指南針在中國文獻中記載最早的是出現在1119年,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是1180年。自從號稱能煉出長生不老丹藥的方士碰巧發明了火藥之後,最初在戰場上派上用途是在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人在中原攻城略地,不知是哪一方的能人把火藥填塞到竹筒裏,用它爆炸後的推力發射箭頭。世界上最古老的能稱作是火槍的東西,是在滿洲裏出土的一件一尺長的銅管火器,裏麵能填充火藥發射金屬彈頭,估算的生成年代是1288年。僅僅一代之後的1326年,在佛羅倫薩就有了手繪的黃銅槍圖紙;牛津是1327年就有了加農炮的圖紙,雖很粗糙,但是能用。阿拉伯人是在1331年在西班牙的戰爭中讓火槍派上了用場。
 
最為重要的技術轉讓是鍛鐵工藝(cast-iron),這是公元前6世紀在中國出現的,阿拉伯人了解這門技術是在公園11世紀,歐洲人是1380年以後學到的。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和網友討論中國古代發明的博文,裏麵談到了宋朝時期的煉鐵水平(見《事實的背後會藏有政治的圖謀》),我當時是根據很多年前Jar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中引用的李約瑟的考證數據,得出推論說,幾百至一千年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煉鐵製鋼水平比歐洲先進不少,這次得到證實,Morris也是認同這樣的說法。也就是說,在1078年的時候,宋朝的生鐵產量為125000噸,那時代的開封,那些煤煙繚繞的煉鐵作坊,可以被稱作是前工業社會的一道令人驚羨的風景,而整個歐洲是到了1700年才達到這樣的產量。
 
其實西方使用鐵器的時間不能算晚。塞浦路斯一直是西亞的冶金發源地,公元前1200年的時候,當地人就能從紅褐色的石頭中提煉鐵了。到了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希臘和如今以色列一帶的地方,已經用鐵器取代青銅器了,這主要是由於那時段戰亂頻繁,出產錫的地方供不出貨來。等到局勢太平,用慣了鐵器的人已經不喜歡再像過去那樣使用硬度不夠的青銅器了。這可能就是前邊有網友留言說的,西方出土的青銅器比較稀少的一個原因吧。
 
在這本書中,Morris沒有明確給出東方最早啟用鐵器的具體時間,但他很確定地指出,到了公元前600年,長江下遊的吳國工匠就可以把爐溫吹到F2800度去煉鐵礦石,並懂得加碳煉成鋼。把爐溫提升到F1650度,讓鐵變軟再不斷地錘打成型,這樣的鍛鐵工藝在公元前100年的古老中國已經比較普遍了。差不多是公元1500年後,英國才掌握了這門技術。Morris 覺得,正是由於這樣革命性鐵器技術的推廣普及,使得英國人能有得手的工具,在新發現的大型煤礦中,挖掘出了難以想象的巨量能源,輔佐了工業革命的成功(p395)。
 
這一論點在那些持有短期突發(short-term accident)觀點的人眼裏,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的。他們覺得,如果英國沒有突然發現大煤田,照著開始的時候蒸汽機燒木材的耗量計算,“克星”艦隊從英國啟航開到長江口,需要用1千五百萬畝森林的木柴,這在英國是不可能找得出來的。那樣的話,在那個年代,衰敗的東方帝國和崛起的西方列強之間應該還是會有一場爭掌命運的決鬥,但出頭的會不會一定是英國就不好說了。嗬嗬,可是,我們都知道,曆史不需要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