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未必永恒
文章來源: 越吃越蒙山人2024-05-04 19:49:12
羅素曾經說,文明人和野蠻人的區別在於謹慎。當時他的特定意思是,文明人更有預見性,他會為了以後的快樂而忍受眼前的痛苦。哪怕那快樂是很遠以後的事情。這種本能或觀念是通過農業的發展培養起來的。除了蜜蜂或鬆鼠這會做一些低等本能的收集存儲工作,沒有野蠻人和動物願意在春天幸苦地勞作,以得到秋天的收獲。預見不是衝動帶來的,那是理性思辨推理的結果。
 
同樣,你不可能說服一隻猴子把手中的香蕉貢獻出來,去供奉一個能讓它以後這輩子每天都能吃上香蕉的神明。這是因為,猴子那樣的動物,沒有足夠的想象力,也沒有足夠的邏輯分析能力,它想象不出一個現實中不曾存在的東西,能給它的未來帶來好處。但是人有這種想象力,再加上對未來的期盼和對未知的恐懼,於是就有了宗教。宗教自有宗教的邏輯,宗教的公理。對於宗教設立出來的公理,經卷裏都會說的很清楚,那是一切的起點,是絕對的真理,對於從眾來說,隻能虔誠隻能篤信,這裏沒有思辨的空間。
 
沒有思辨空間,這就是四百多年前的伽利略感到痛苦和無奈的原因所在。伽利略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法則的嚴謹美妙。當他用自製的望遠鏡,觀測到金星的起伏變化規律後,就確信了天體的運轉規律和聖經裏麵講的不是一回事。對此伽利略覺得,聖經裏麵的差錯是前人愚鈍,沒能理解上帝的智慧。所以伽利略認為,要理解真理,必須觀察上帝親手的創作,而不是經卷上的教條。這就是有邏輯思辨能力有科學素養的人對待經典的態度,因為經典和永恒之間並不總是畫著等號。
 
以色列猶太籍的曆史學家 Harari,在他十年前寫就的那本名滿天下的《Sapiens》中,對自己祖上的傳世名作《聖經》的態度也很客觀。他在書中的意思是,現代科學的東西沒有教條,它給出的道理和觀點是通過思辨推導,是和數學等式聯係在一起的。而聖經,可蘭經,論語,這些古代抄本傳世經典,它們通篇都沒有數學符號和等式,對事物的講解是描述式的,是單向傳輸的教條。如果非要從古典教義中找到能和現代思維產生共鳴的,很多當代頂尖的科學家哲學家認為,佛教的一些見解和當代科學的思維或走勢反而更為貼近些。這樣看來,那些信口妄論文化成熟優劣與否的觀點,可能真的是有點過於隨意衝動了,我在這不是說觀點的對錯,而是說達到這個觀點的方法,起碼在我這樣喜歡凡事認真的人看來,邏輯上不夠嚴謹,思路上不夠深刻。
 
我最近在看Ian Morris的大作《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這要感謝舞網友的推介,這實在是一本讓人不忍釋手的好書。在講到我們現代智人的進化路途時,Morris寫到,智人有兩次有別於其他猿人的重大變化,一次是十五萬年前在外形上的變化,這包括大腦容量的變化。再一次是五萬年以前的智力變化,這回智人的腦神經像是被重新布線了一樣,但外形沒變。這次的變化,使得這支古人類得到了演講或說複雜內容交流的能力,有了超凡的想象力。如果說現代進化科學一直有對智人的伴隨證據,隻是這一刻發生在智人身上類似大躍進的變化,讓科學家找不到原由,至今可以說還是個謎。(當然現在也有hypothesis了)。所以,這也是唯一可以讓神或來自上蒼的其他superior power介入的一個切入點。但不管怎麽說,這也是五萬多年前發生的事情,這和七千年前的創世紀之間還是有難以逾越的時光差距的。
 
不過,我聽說梵蒂岡好像也與時俱進了,可能是教宗發話認可了進化論。這個消息對我這樣一直猶猶豫豫的迷茫之徒無疑是種欣慰,畢竟心中的信仰和紙上的宗教未必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