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是怎樣練成的
文章來源: 筆隨煙雨笑清風2016-04-16 12:55:13

年輕時曾經為小資一詞感到迷惘,經常聽人說起,但又不知實際上是什麼事物。還記得小時候一提起小資,那些農民伯伯和工人叔叔總是不屑一顧,好像小資就是吃飽了撐的,純屬無事呻吟。也難怪,那時連飯都吃不飽,誰還有心思想小資的事情。依稀記得,在自己的豆蒄年華裏,曾經讀過一些手抄本如《少女的心》,還有《塔裏的女人》,當時這些書被說成黃色小說,今天看來都隻不過是愛情小說而已。

 
經過了幾十年的人生路,或多或少明白一些事理,在朦朧中感到小資是一種性情,是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什麼主議的國度。為此,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
 
後來,我終於明白,小資是一種情懷,小資是一種氣質,小資是一種才華,小資是一種特殊的格調和品味,小資是先天的,因為氣質是與生俱來的。那麼,是否有小資氣質的人就能成為小資?氣質是必要條件,但還需要一個充份的條件,這個充份的條件,就是與家庭的狀況和生活環境有關。
 
小資可以用二十字概括:衣食無憂,多愁善感,風花雪月,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歷史上有很多小資人物,在我們的老祖宗裏有張愛玲、徐誌摩、徐悲鴻、毛澤東、李煜等等,在西方世界裏則有貝多芬、莫紮特、柴可夫司基、尼釆、大仲馬、小仲馬等等。出了名的小資都是有作品的,因為隻有出了作品,才能雅俗共賞,人們心裡都有桿稱,好的東西都會留芳百世。
 
小資是不分國度的,我曾經為後來的一位小資李安所拍成的《色戒》而感動,也為小仲馬的《茶花女》而不能自我。又為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而入迷,還為莫紮特的圓舞曲而驚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所有的小資當中,個人以為,最小資的人莫過於南唐後主李煜。一曲“春花秋月何時了”,唱出了一代亡國之君的恩怨情仇,也正是這首《虞美人》激怒了宋太宗,一怒之下賜李煜一杯毒酒(牽機藥,服後全身抽搐而死),一代詩詞巨匠,就此煙消灰滅。李後主的這首絕命詞一直流行至今,也隻有亡國之君,才能寫出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一個小資的練成,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在生活中積累而來。或許有人會隨遇而安最後壽終正寢如張愛玲,有人寫成第九交響樂而耳朵卻聾了如貝多芬,有人在寫出眾多優秀作品之後英年早逝如莫紮特,又或者,有些人會跌宕起伏而死於非命如李後主。同為小資,命運卻各有不同。每一個小資的成長,就像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最後練成的小資,都隨著他/她的生命軌跡,練成了不同風格的小資,那些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小資,才是值得人們惦懷的小資,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