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觀感——重返知青點(多圖)
文章來源: 若退2014-01-05 10:16:01
人雲:“好漢不提當年勇。”看來我快做不成好漢了。三年的知青生活,犁田鋤地,插秧割稻,雖多磨難,但收獲大於失去,是我刻骨銘心的歲月。我一直打算寫一些較為詳細的回憶。但太早寫,似乎有些不宜,若五歲小孩談“我小的時候……”,難免令人覺得幼稚;太晚則恐怕記憶開始模糊,如孔子“吾不複夢周公久矣!”自從考上大學離開知青農場,一直未回去過。真是“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故今年回國前就打算一定要再訪知青點。三月終於踏上了重返之途,遂我所願。

記得以前從家裏出發到知青點,前後要上八、九次公共汽車,坐一次輪渡過長江,到了公共汽車的末站,還要翻山越嶺走二、三十裏的山間小路才能到達。整個旅途差不多要用一整天的時間。這次由弟弟開車帶路,與幾位當年的知青戰友,一行人從家裏從發,隻用了大概兩個多小時,就到達了當年的知青點。而尤其令我驚訝的是,車幾乎是開到了知青點的門口。可見國內這幾十年的交通發展,的確成就斐然。據說國內有一個“村村通”的計劃,是主要由政府出資幫助修通每個村的公路。

久違了!當年知青點的老房子居然健在!而相距很近的唯一家鄰居農舍也在,主人似乎不在家,仍然是兩隻狗吠叫而出,但已不知狗換幾代了!鄰居農舍房頂的麥秸換成了瓦頂,小坡上多了一個蝶式天線。知青點的老房子現在住著一家農戶,一位老婦出來招呼,說仍然記得我們。老房子比過去似乎小了很多,尤其是窗戶,顯得如牢房一般——不過當時並未有這種感覺。看看周圍的環境,樹高草茂,翠竹扶疏,但農田似乎已經荒廢了。記得當年周圍樹少草稀,為了給水牛割鮮草,常常是半天下來而收獲不多。但稻田和土地總是充分耕種,管理有序。我希望再找找水牛犁田的感覺,但放眼望去,不見耕種之人。甚至一路上也未見過一頭水牛,據說已經被一種新的機械代替了。當年的水庫明顯仍在使用,大堤正在加固中。

在附近的水田裏,看見了一隻大灰鶴和一群白鶴。白鶴過去偶爾見過一兩隻,大灰鶴從未出現。這說明自然環境改善了不少。當時因政策的限製,農民並不能隨意養殖各種家禽,知青點也隻養過耕牛、豬和雞。這次可以看見田間養殖的雞、鴨、鵝,甚至還看到一隻黑山羊帶著她的小羊在知青點老房子的坡下吃草。有些水田明顯地改成了魚塘。
 
我們到訪的那天正好是趕集的日子,村裏的人很少,也沒有機會碰到當年熟識的農民。幾位當地的農婦聽見招呼,出門問候,似乎還記得我們這些當年的知青。有一家還熱情地要為我們做午飯,被我們婉言謝絕了。離開知青點後,一行人開車到了當年的公社,即政府、供銷社和集市的所在地。我還記得當年經常挑著擔子到公社的供銷社買米和油鹽等雜貨。當時的公社,有一個不大的廣場,供開大會用,廣場外麵直接連著一條坑坑窪窪的公路,背後有上下兩條並行的短街。所謂的街就是稍寬的石板路,好像勉強可以通過一輛汽車。上街主要是政府的辦公樓,下街有飯店、供銷社、雜貨鋪、鐵匠鋪等店麵。兩街會合後,又變成一條狹窄的石板路延伸到遠方。現在的公社原址上已經全無原來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飯莊和其他店麵。

我們在知青點的周圍采了一些叫做則耳根的野菜。 到了公社的飯莊後,除了點的菜肴外,也叫店家把我們自己揀來的野菜拌上調料,於是大家吃了一頓很好的農家飯。記得當年當地的農民常有吃不飽的時候。作為知青,我們當時有政府的特殊供應(第一年)和家裏的補貼,不至於太餓肚子。當地似乎沒有什麽特殊的資源,所以現在仍然顯得相對落後,但看上去至少是吃穿不愁了。

我們一行人在知青點周圍轉悠了大概一個多小時,包括查看當年知青點的自留地,盡量回憶昔日的一些情景,並不斷地攝影留念。大家半開玩笑地說,要在知青點的舊址上,建一座新的房子,當年的哥們兒和姐們兒或許可以再聚一起,共度晚年。看著山間新舊相間的農舍,一條灰白的公路綿延伸向遠方,牽引著我的沉思:或許公路有了,但農田廢了;新房有了,但人不在了;吃穿有了,但親情淡了。發展真的是硬道理嗎?當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而向往農家的田園風光時,不知是否開始後悔社會發展得太快了?或許老子“小國寡民,雞犬相聞”的山村社會,才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之國?

正是:青山綠水舊屋在,不複當年耕種情!
 
若退/2013年8月20日

 
1. 當年知青點緊鄰的農民房屋仍在,茅屋頂換成了瓦頂。這是進出知青點的小路。
 
2. 這是知青點的農屋鄰居,衛星天線是過去沒有的。遠處的新農舍清晰可見。
 
3. 曾經犁過的田。坡上是知青點。
 
4. 當年曾住過的房間的窗戶。當時並未通電,所以牆上的電表是過去沒有的。石磨似乎是當時用過的。
 
5. 過去的水庫仍在,正在改建堤壩。當年夏天割稻後,每天都要在水庫裏洗澡。現在屬於枯水期。三十多年過去了,右上方的農舍居然還在。
 
6. 右下方是知青點未建好之前女知青曾住過的農民房屋。左前方的公路是新建的。
 
7. 路上問路時所攝。似乎留守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8. 當年打著赤腳、挑著擔子走過的田間小路。
 
9. 在公社的午餐:豆花、臘肉、炒蛋、胡豆,自己采的則耳根等。
 
10. 當時常用的負載工具——竹編背篼。
 
11. 這個知青點的房子是我們到了以後與當年農民一起,從平地、打地基、夯土牆、架屋梁到蓋瓦,親手建造的。房子建好之前,男女知青分別住在兩戶農民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