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 不如啃銀行
文章來源: 大馬哈魚2021-11-13 07:51:55

我的一個戰友,她的姐姐和妹妹分別是工商銀行和民生銀行支行行長,她本人也在一家證券公司的HR部門當頭,早在2003年的深圳華僑城就擁有兩個單元,一個自住一個出租,兒子那時剛考入深大學習,她是至今唯一的人明確表示,將不會資助兒子。我就納悶了怎麽會有這樣的母親,還是這孩子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真的有被她嚇到,然而今天我終於讀懂了她,隻有家長的不資助,才迫使年輕人去闖。

 

五零後的老年人兄弟姐妹多,八零後的中年人幾乎沒有兄弟姐妹。70vs 40歲一個正垂垂老去另一個則生機勃勃,國人傾向於全方位資助孩子,我身邊這樣的朋友很多,不僅學業置業還包括婚嫁迎娶,會一直維持下去,即使到了孫子輩也還不打算停手。是五零後太富有還是八零後太無能?大多數的五零後,命好的留城當一名工人,不濟的下鄉再返城,也隻能當一名工人。反觀八零後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讀書到就業到出國留學,一路綠燈順風順水。

 

那麽啃老究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是一胎政策的後遺症,又或者是國人潛意識裏,喜歡那種一無所有的境界?一種奉獻式的自我犧牲精神?這樣的親情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缺心眼兒?家長是出錢還是給出一個正確的引導呢?

 

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努力,承擔了所有力所能極的責任,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問寒問暖供書教學,這也是應該的但還遠遠不夠,我們的社會責任,是培養一個合格的成年人,而一個啃老的年輕人是不合格的。大多數的社會問題來自不健康的家庭,大多數人格不健全的人,來自童年缺乎愛和家教,不勞而獲是可悲的,獨立自強是理所當然的,這才是為人父母須要關注的起跑線,而不是什麽名幼兒園名校什麽的。

 

有大學本科學曆的孩子,二十多歲走出校門,機會不是沒有,但是要打基礎要適應要打磨,收入不會太理想,聰明且有實力的孩子,很快會打破這個僵局。下一步也可能是成家置業,有了兩個人的聯手,就能迅速開啟銀行貨款模式。銀行的低息貸款,當然是一種機遇和福利,銀行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橋梁,房子是大多數人的必須品,怎麽住進去當然是靠啃銀行啊,總是先住進去後付款,誰的風險更大呢?有了銀行這個大金庫,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將來由年輕人照顧老年人也不是沒可能的。

 

低息的背麵是高房價,很多年輕人為了攢錢會搬回父母家住,這實際上是一種變通。早年移民的印度人,家族第一幢房子的按揭貸款,由幾兄弟姐妹還完後,賣了以後做首付,再分別買入幾幢房子,有銀行做後盾,辦法總是有大可不必啃老的!

 

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