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一八一二年序曲》
文章來源: 東雲子2014-03-06 07:26:34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一八一二年序曲》

剛結束不久的索契冬奧會的開幕式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澱的精華,柴可夫斯基的旋律貫徹全場,觀眾感受到了俄羅斯音樂的魅力。對中國人來說,尤其是大陸這邊的國人,蘇聯,俄羅斯音樂較之西方音樂影響很神。雖然現在的中國各方麵已經開放得不能再開放了,但俄羅斯文化的烙印還是在這一代人身上留下了。

同上一篇的生活在紅色蘇聯的肖斯塔科維奇不同,老柴是舊沙俄時代的人,但他們骨子裡都浸透了俄羅斯文化底蘊。在音樂表達手法上非常的俄羅斯。老柴如果按照音樂大師理論上的分類,算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民族樂派的代表。本叟連續寫了幾篇作曲大師的文稿,都是屬於民族樂派的人物,套一句以前流行的說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老柴隻活了五十三歲,身後留下大量的作品,包括近百部完成的和五十幾部未完成及規劃中的。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芭蕾舞《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歌劇《奧涅金》,《黑桃皇後》及數不清的管弦樂,鋼琴曲等。本叟說一說他的一部管弦作品《一八一二年序曲》,這是老柴在一八八零年為紀念俄羅斯抵抗拿破侖一八一二年入侵俄國所作。

一八一二年,野心勃勃的拿破侖帶領他的六十萬大軍侵略俄國,俄軍一度退守莫斯科,不敵人多勢眾的法軍,遂放棄莫斯科。法軍因寒冷惡劣的天氣,加上俄軍大反攻,拿破侖潰敗,丟盔棄甲隻有兩萬法軍逃離俄國。全體俄與斯人於是舉國歡慶這一勝利,老柴根據這段歷史寫下了不朽的《一八一二年序曲》。世界上大概沒有一部音樂作品使用真正的大炮作為一種樂器來寫入作品,老柴開了先例,據說首演時,教堂的鐘聲與其共鳴,也被後來加入總譜定型。

作品寫得十分傳神,不時穿插俄羅斯風格的旋律和《馬賽曲》的旋律,配上速度極快的重音切分音,像徵兩軍撕殺,好像聽到劍戈碰擊和馬蹄踏踐之聲。隨著俄羅斯旋律漸強及馬賽曲漸弱,及重炮的炮聲出現,急速下行的重復樂句描寫法軍的最後潰逃。最後鐘鼓齊鳴,歡慶勝利。

用心聽下來,你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舒緩,急促及各種樂器的表現而身歷其境,不得不佩服老柴的大手筆。

東雲子




柴可夫斯基 (Peter Lynch Tchaikovsky)

 

本叟喜歡這個前麵加上人聲合唱柏林交響樂團演奏,卡拉楊指揮的《一八一二年序曲》版本
(本叟奕一卡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voFeHS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