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清華
文章來源: 牛城地主2022-09-05 16:40:21
人們總是對逝去的時光有各種形容,總結起來就一個意思:過得快!什麽“彈指揮間”、“白馬過隙”、“一刹那”。。。。
 
無論怎麽形容,過去了的就過去了,而唯有回憶,才能在這刹那中找到些時光的存在感,也或許希望能拖住些那太快的步伐。
 
也有人說,回憶是人老了的標誌。也許吧,年輕時忙得沒時間想以前。現在是不知道怎麽想以後。。。
 
人的一生也許就是選擇的集合,這些選擇構成了現在的我們。而在這眾多的選擇中,進清華應該是一個最不令人後悔的選擇。其實也不能完全說是我們選擇清華,而是榮幸地被清華選擇了。
 
這是個讓人滿意的被選擇。
 
轉眼入清華已是40年前的事了,總得寫點什麽紀念一下。。
 
入學是在8月底,理論上應該是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事實也是如此。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在北京站下了車,看到了站前廣場上的標誌(應該是有個大橫幅,可惜記不起來了),心裏一下就踏實了。
 
說是理論上那是在所有的電視劇中,迎新生都是那麽個好天氣。要是趕上個雷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日子,不知新生們會是個什麽感受……,好在我們趕上了個好天氣。別說,有一年返校,正趕上北京下暴雨,雨水如河流般從南校園灌入,深度到膝蓋。我們把背包扔在水上漂著,人在後麵追。到了宿舍樓下,一腳踩進了本來就有些深度的下水井蓋,水一下到了腰。到了宿舍,在被子裏瑟瑟發抖了好半天,那可真是身上沒有一寸地方是幹的。
 
我們的宿舍樓從南門一直走到底就到了。
 
那應該是第一次來北京,想想父母也是夠大條的,讓16歲的我自己坐了二千多裏地的火車,好在是不用換車。那時流行自己報道,也許是經濟原因吧。
 
記不清是怎樣到了清華,怎樣到了宿舍,見到幾個室友是怎樣的交流。能對那個時期有些直觀印象的是當年全班“十一”長城時留下的照片,從那些稚嫩的臉上可以看得出來,能交流的也無非是從哪裏來,叫什麽名字一類。絕無些人生感悟啥的,這玩意兒年輕時沒有,年紀大了也不太多。
 
能想起來的事情不多,記得同宿舍的段君,其父親是六十年代清華畢業的(好像是汽車專業)。手裏拿著一張其父手繪的清華地圖,頗有些胸有成竹的趕腳。那是1982年,居然沒有印好的學校地圖,北京地圖應該是有的吧。
 
於是跟著他通過手中地圖的指引,在校園裏轉了一圈,好歹不怕走丟不是。與段君有些親近感也許是因為同是在鄭州上的高中的緣故吧。
 
盡管如此,剛入學的一段時間內不斷地問路是常態,讓人高興的是不管問到誰,對方態度都是非常的好,很有些恨不得把你帶到地方的感覺。
 
在學校時感覺不到校園的大,後來為了趕課,大多配備了自行車。自行車的丟與得,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在這就不扯了。
 
畢業三十年回校時,我們又沿著以前走過的路走了一遍,居然把一眾人累得。。。。,好在還是有收獲的,趁機鑒定了一下以前經常上自習的老圖書館閱覽室裏麵的桌子和椅子等家具。很讓人遺憾,居然不是紅木,很多還是掛黑漆的,應該不是什麽好木頭。要都是老紅木的話,也還是很有些含金量的。
 
那年在青海一共招收了七個人,與張桑同分在一個班。我倆對找同鄉產生了興趣,別的人是找同市來的,我們是找同一個省的。沒辦法啊,在那個偏遠小省招的人太少。
 
不記得當時是否找到了本校的幾個人,但不管怎樣說,這幾個人後來是湊齊了的。我們跑到北大、人大等學校,傻兮兮地問新生住哪兒,然後再問是否有青海來的。。。
 
感覺上是瞎跑了一陣子,一個沒找到,要不然也不會後來沒有任何聯係。在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沒有微信的年代,要辦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容易
 
也許班上唯一的一對有父母來送的同學,結果是父母覺得上當,讓孩子退學了。也許那父母也是本行,對自己的行業很厭惡吧。。
 
想起來,我們也過了幫助孩子選專業時年紀了,想想學什麽專業有那麽重要麽?以後幹的跟所學也不一定有必然的聯係。但在那個不能換專業、管分配的環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希望那位同學一切都好吧……
 
在這兒,孩子選專業跟我們好像沒什麽關係……
 
入學後不久有了別在胸前的校徽,帶上它還是有些得意的。有一次在中關村的街邊看到一個拿著小碗擲骰子騙錢的。站著看了一會兒,那家夥看到帶校徽的我們,居然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小。。。哈哈哈,我們才是最容易被蒙騙的。
 
回憶究竟是個什麽感覺?各種滋味都有些吧……,好歹是一段讓人無悔的青春。
 
也不是無悔,有很多該做的、該學的都沒有利用那麽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