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科學的誤解(上)
文章來源: 牛城地主2019-03-22 12:42:58


科學對於中國和中國人來說,完全是個外來品,中國文化沒有孕育出它來。它在中國的曆史也就一百多年,但由於這方麵文化的缺失,到現在很多國人,包括很多高層科學家,對於他的認識都有些偏差,更別提普通百姓了。國人對科學的認識的偏差應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科、技不分

國人漢語裏講科學,很容易變成科技,而講科技的時候,指的是技術。

不管是國內的人還是出國了許多年的人,也不論學位高低,能把科學是什麽講清楚的沒幾個。

現在對科學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總的來說是對自然認識的一個知識體係。

哲學是古希臘一群大孩玩的純邏輯遊戲,而它的延伸產物叫做科學,後來發展起來,科目越來越多。它主要有兩個特點:

a. 它是無用的知識

亞裏士多德曾經把知識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經驗,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識,就是你會做,但不知為什麽。

第二類叫技藝,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三類是科學,即無用的知識。

對於中國人來講,知識的來源是經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經驗進行概括,然後又指導實踐,這就是中國人對知識的理解。

古希臘人認為,任何知識,你強調它有用,就是貶低它,把它變成了手段,所以他們說,真正的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科學。

因為隻有知識本身是無用的,才能夠真正做到自由。一個人要訓練自己有一顆自由的心靈,就必須學習這些無用的知識,而有用的知識最好不要學。

自由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化中不怎麽存在過,所以不理解它的意思,而學習和發明唯一的驅動力都是“用”。

b. 它是一種內在的,一種自我推演、自我演繹的,它是論證的,證明的。

就是說,它要有邏輯模型在先,事後才建立一個實驗室,用實踐來檢驗。在真正的西方哲學裏,永遠見不到“實踐出真知”這句話,因為真正西方所謂的知識,全部跟實踐無關,都是純邏輯的推演。

下麵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中西方在這個方麵的不同:

同樣對“地心說”,公元150年,托勒密建立地心說,書名叫《數學匯編13卷》,他居然用數學來表述整個天體運動,才能講明地心說。

這個完整的邏輯模型縝密而具有延展性,但由於過於縝密,越複雜的結構越容易破壞。於是哥白尼隻是發現了其邏輯模型裏的破綻,把它推翻了,而他其實找不到日心說的任何證據。

跟托勒密完全同時代的中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漢代的張衡,做了一個渾天儀,一個實物模型,你永遠無法證明它說。後來這個東東也不知道搞到哪裏去了。

這也是為什麽建國後中國人數理化水平很高,但不出大科學家,因為不知道什麽是哲學,哲學是科學之母。中國把哲學並入文科,更是顛覆了哲學的本意,從數學模型上的邏輯推演,退化到了文字遊戲。

哲學和科學與生存無關,而技術是和生存有直接關係的。從新石器到鐵器到工業、信息時代,都是技術發展的結果。

一直到清朝,中國的技術發展還是不錯的,但缺陷是後麵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持,所以難以為繼。而西方的工業革命的基礎後麵有理論支持,很快就超越了以農業文明為主的中國。

科學通過概念和邏輯體係覆蓋整個技術麵,而中國式的純技術體係是一項項試錯,於是中國淪落了。有理論模型在先的,叫應用科學也許更準確些。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大準確,科學在西方工業革命前並沒有對生產力有什麽影響,有的學科現在還沒有影響,而有的學科對生產力不產生影響。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科學是邏輯在前,實驗檢驗;技術是實踐在前,事後用理論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