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雜記之 乏味的日子
文章來源: 牛城地主2017-02-23 18:53:04

這次回國呆了十餘天,從物質生活來看,可稱得上是豐富。與多年不見的同學們聚會,聊些往昔的逸趣事,談些現在關心的話題。出入不同風味的餐廳,品嚐著在我們這偏遠小鎮不易吃到的美食。隻吃幾頓,也就不在乎什麽地溝油之類,但魚輕易不敢吃,對它們也沒食欲。

晚上閑下來時,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麽。細想想,終於搞明白了,原來是脫離了平時習慣的生活。平時關注的網站,如文學城,留園,萬維都看不了,穀歌和油管更沒戲,好在不怎麽用臉書和推特。文學城的博客看都看不了,更別說打理了,也就失去了寫博文的興趣。

想查點東西隻能去百度,不知是國內單位對網站的不重視還是別的什麽原因,能查到的東西不多。也許隻是事業單位如此吧,服務業,想掙錢的單位信息還是很全的。

能跟外麵世界溝通的隻有微信了,好在還有些關注的公共微信號,就用來讀讀度日吧,但有很多被封了,是讀不了的。

忽然覺得自己與世界失去了聯係,盡管手機可以隨便往美國和國內打電話,上網也不用在乎流量,但卻無網可上。

國內把手機算是用到了極致,不裝滴滴,打個車都費勁,尤其是在偏遠點的地方。也想裝一個,無奈與天朝太脫節,沒有身份證開不了銀行賬號,手機也就沒有了付賬的功能。

地鐵裏,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手捧手機,默默地刷著屏,放眼望去,幾乎全停留在微信的頁麵上。真不敢想象,沒有了微信,人們一天都能看些什麽。

看文章說,中國人不愛讀書,這是實情。在飛機場,地鐵,公汽上幾乎見不到人讀書。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中國人無書可讀,去新華書店看看就知道了,除了工具書,就是些所謂的成功學或亂七八糟的心靈雞湯,中外曆史上有思想性,啟迪的,有爭議的書都是買不著的。

記得八十年代上大學時,三聯出版社發行了大量的國外曆史名著,現在都見不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讓了解真正的曆史,真正的世界,真是可怕。

基於對曆史認知的不同,有時候跟國內的朋友聊起天來,有點覺得雞同鴨講,不大好溝通。

盡管互聯網連接了世界,但他們總有辦法把你跟世界隔離。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所有的想法,做法都應該能被理解吧。

想到這,頓時覺得在微信群裏,文學城上發些牢騷,抨擊時弊顯得毫無意義,因為真正在那裏生活的人們根本看不到,也聽不到。這些也隻能自己意淫一下吧。

了解真正的曆史,現實和世界,也許這個民族需要最基本的開智,才是一切的基礎,可這談何容易,他們偏偏不讓你這麽做。因為一但這樣了,“江山”就不穩了,特權就要失效了,說到底就是心虛。

什麽時候網禁解除了,也許才能說有點步入文明的希望了,但現在看不到。到了天朝,一下子掉入人朝中,連自己是誰都有些恍惚。。呆時間長了,都懷疑是否腦又被洗回去了。。

其實人們活得好著呢,不用別人瞎操心,這種事情靠外力是爭取不來的。。

太沉重了,來點搞笑的吧,從國內買了些巴西鬆子回來,仔細看了看商標,樂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