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曆史絕不能重演
文章來源: 上海毛根2013-11-18 21:17:23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曆史絕不能重演

 

      有人說曆史上侵華的八國聯軍是正義義之師。也有人說,曆史上侵華的八國聯軍不是正義之師,而是強盜之邦。

      任何重大的曆史事件,總有它深刻的曆史根源和深厚的社會根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不例外。

(一)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曆史根源

      清朝晚期,朝廷腐敗,國庫虧空,國力衰竭,民不聊生,社會動蕩。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短短的60年間,各國列強視清廷如草芥、軟弱可欺,紛紛乘虛而入,以武力逼迫軟弱的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行霸占中國領土,侵蝕中國主權,掠奪中國資源,壓榨中國百姓。    

      1)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起因:由於英國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1840628日-184284日,清和英國因在廣東沿海武裝公開販運鴉片爆發的戰爭。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清欽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聖旨於183963日在廣東虎門硝煙,英國遠征艦隊炮擊廣州炮台。

       結果:英軍以槍砲逼迫清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五處商埠;

       割讓香港;

       賠款21百萬兩;

       主導中國進出口關稅製定權,“凡英商等赴各該口岸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1853年英國進而控製了中國海關。

       繼《南京條約》後,列強又逼迫清廷簽訂了《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係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麵最惠國待遇。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取得領事裁判權。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占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係,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2)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下摘自於《維基百科》】

       起因:英、法兩國為了擴大在華利益,提出修訂《南京條約》,遭清廷拒絕,再度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擊督署。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督署。1857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

       18601013日英法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防火並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兩天,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結果:清廷戰敗。186010月英法聯軍迫使清廷議和。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係列新的條約: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歐美各國從這次戰爭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開天津為商埠。

       鴉片貿易合法權。

       割讓九龍給英國。

       割讓黑龍江以北約150萬平方公裏給沙俄。

       準許華工勞務出口。

       給予內河航運權。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采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製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麵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采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夕(1860--1900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事件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製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1885年,日本趁朝鮮內亂之際與清朝簽訂中日天津條約。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18954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讓遼東半島、台灣以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賠款21千萬白銀;對日本增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口岸;日本占據山東威海三年,待賠款付清日軍才撤回,否則日軍絕不撤回,日軍軍費全部由中國承擔。

       此後,列強在中國大肆劃分勢力範圍,強占租借地,中華民族同外國矛盾日趨激化。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極端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毀教堂、鐵路等一切跟外國有關的事物。外國人紛躲入使館避難。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社會根源

       中國甲午戰敗後,在西方列強對華滲透侵略日益加重、對清廷控製日益加深、華北遍布教案的情況下,在中國北方發生的以華北農民和部分清軍為主體,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在華西方人及華人基督徒的殺戮暴力運動,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的行為除了殺害無辜的外國人外、也直接造成許多無辜的中國人(數量遠超過洋人及教民)受害。除屠殺外,也奸淫據掠,其不人道處比八國聯軍更甚,不論以中外的傳統道德觀點來看、義和團的行為實屬野蠻殘暴。

       所謂“教案”,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國境內牽涉基督宗教教會的社會事件(常引起爭訟、暴力甚或演變為外交事件)。義和團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華北的山東和河北,正是教案頻繁的地區,義和團活動與教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教案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治外法權淩駕中國法律

       19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準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般中國信徒也常獲教會庇護。地方上,基督教教會每每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壓當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卻往往因為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未能持公處理,造成教案。

      2)仇外心態

       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會社紛起。總之,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

      3)謠言

       當時社會有許多詆毀西方人的謠言,如說洋人醫院挖小孩眼睛製迷藥、神父用特製器具吸男童陽精等等,而一般中國百姓一向迷信這類傳言,從而人人自危,對西方人及中國教友恨之入骨。

     4)守舊勢力煽動

        教會除了傳教之外也興醫辦學、提倡破除陋習(如纏足納妾)、傳播新思想(如憲政、民主),與維新運動一樣不可避免會引起守舊勢力的仇恨。

      5)教會自身問題

       這些傳教士來自國家的政府曾經侵略中國,傳教士自然不受歡迎了。一般來說,這些中國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傳教士是在侵略條約的保護下進入中國的。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外國政府用保護傳教士為借口,挑起爭端。其實傳教士來中國,隻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基督的愛帶給中國人,這是傳教士們積極傳福音、翻譯聖經、辦學校、開醫院從事社會服務等活動的唯一目的,可惜中國人還是不能饒恕傳教士。1897年,在山東曹州教案中,就是德國首相命令天主教傳教士,在山東曹州設立教堂,藉此引起中國鄉民滋事,殺了兩個傳教士,造成德國政府威脅中國的借口。傳教士就這麽可憐的被利用了。以達到外國政府的卑鄙目的,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利益。

       有一些流氓假裝信主加入了教會,宣教士因為不了解底蘊,於是接受了他們,並為他們施洗。後來這些流氓打架,滋事還得到宣教士的保護,使中國人大大反感。後來傳教士明白了,不再甘心為虎作倀,但已經惹起中國人不少誤會,難以解除。此外,基督教傳教士和天主教傳教士吵架一事,也帶來很壞的影響。在中國人眼中根本不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這實在是很不好的見證。

      6)民族主義的刺激

       18601899年間,共有三次的反教高潮:光緒十年(1884)48宗,光緒廿一年(1895)60宗,光緒廿四年(1898)77宗。主要是受當時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列強瓜分等事件的影響。

 

(三)八國聯軍侵華暴行

       
剛開始八國聯軍的兵力總數為近5萬(後增加到近10萬)。其中日軍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軍900人,奧軍300人,意軍80人。

       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元帥瓦德西轉達德皇威廉二世發布的命令: “你們知道,你們麵對的是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器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們,記住:不要同情他們,不要接受俘虜。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摘自《維基百科》) 這就是要德軍奉命“在作戰中,隻要碰著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勿論。”

       聯軍攻占天津後,燒毀官府民宅無數,他們從背後用炮猛轟逃難的百姓,死傷無數。天津是義和團蓬勃興起的根據地,於是,在八國聯軍眼內,天津老百姓人人都是暴民,應該殺無赦。
       現代有人說,1990年八國聯軍的“天津大屠殺”,不亞於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南京大屠殺”。

    一支法國軍隊路遇一群中國人,竟用機槍把人群逼進一條死胡同連續掃射
15分鍾,不留一人。 

       日軍抓捕中國人,施以各種酷刑,試驗一顆子彈能穿幾個人,或者故意向身體亂射,讓人身中數彈才痛苦地死去。殺人時,八國聯軍全副武裝"監斬",人各個角度照相,企圖恐嚇中國人。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奸、搶劫、縱火等非人道暴行。《拳事雜記》記載:“聯軍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胡同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William Ament)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

       八國聯軍經常強指人說是義和團,不由分說加以殺害。侵略軍把西四北太平倉胡同的莊親王府放火燒光,當場燒死1700人。

       據記載說:"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算。""但聞槍炮轟擊聲,婦幼呼救聲,街上屍體枕籍。"英國人記載說:"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去啃食躺著的屍體"

       國子監督酒王懿榮居住的錫拉胡同11號,憤怒地說:"豈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盡。同治皇後的父親、戶部尚書崇綺的妻子女兒被拘押到天壇,遭到八國聯軍數十人輪奸,歸來後全家自盡。崇綺服毒自殺。

         828日,八國聯軍在皇宮閱兵,各國軍隊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通過天安門、端門,穿過皇宮,出神武門。依次有俄軍、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意軍、奧軍等3170人,俄國軍樂隊吹奏各國國歌、樂曲。這是對中國的嚴重的侮辱,對中國主權的踐踏。閱兵之後,各國軍官重新回到皇宮,以參觀為名公然瘋狂搶劫,一個英國侵略者事後回憶說:"一大群聯軍軍官見到這些東西伸手就拿,把他們想要的東西裝入口袋"

       北京被占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中國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宮和頤和園裏珍藏多年的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麵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官員家裏搶走價值
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幹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向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櫃抓了當仆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法國《北方醒報》 19001214日)

       在北京,以法國天主教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也公然發出“布告”下令天主教徒搶劫,規定搶劫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歸公集中均分。從818月開始,教徒連續搶劫了8天。(《遣使會年鑒》1902年(合訂本),第229頁-230頁)

       當時一位目擊者寫道:"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鍾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 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國侵略軍和德國侵略軍爭搶這批儀器,瓦德西說:"這些天文儀器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們的造型和各台儀器的龍形裝飾都極為完美。"122日,法軍搶去件,德軍搶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儀,運到德國柏林。直到1921年才歸還中國。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裏,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裏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以後,繼續進攻了保定、易縣、永清、張家口、山海關、娘女關等地,沙皇俄國出動17萬軍隊侵占了東北,八國聯軍在各地燒殺搶掠,把城市鄉村變成一片廢墟

 

(四)《辛醜條約》

      1 根據《維基百科》簡述的《辛醜條約》:

      八國聯軍之行動,以清政府與十一個國簽訂《辛醜條約》告結;條約正文及附件十九項,於190197日正式簽署。主要條款:

       第一款,中國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向德國皇帝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懲罰(如兩位親王原為斬殺,後改為流放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戰大臣如庚子被禍五大臣等,加以復職或受嘉獎。

       懲處

       流放新疆: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

       賜令自盡:莊親王載勛、都察院左都禦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

       即行正法: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追奪原職: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大學士徐桐、前四川總督李秉衡

       革職查辦:甘肅提督董福祥

       褒獎

       追復原官: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兼侍郎銜聯元、太常寺卿袁昶

       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

       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汙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複,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

       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

       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

       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

       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

       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清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清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

       條約中的這筆賠款被稱為“大賠款”,此外還有17個省的中國地方官紳分別與各國領事、教士、教民協商議定了紋銀22272708兩的地方賠款。其中5386000兩歸入大賠款。地方賠款的實際支付額為紋銀16886708兩,被稱為“小賠款” (王樹槐:《庚子地方賠款》,載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研究專集》第3期)。

       根據辛醜條約,以中國的關稅、常關稅、鹽稅作為賠款抵押。還本付息定在上海,由匯豐銀行、德華銀行、道勝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正金銀行 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分行,參加組成庚子賠款銀行委員會。清政府的關稅收入僅能償還以前的舊借外債,庚子賠款年額2121萬餘兩攤派給各省、關,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捐稅的不斷增加,當時稱之為“洋捐”。

       1905年由於國際市場上黃金上漲,白銀下跌,列強認為中國以白銀支付賠款的方式將給他們造成巨大損失,要求改用黃金支付。這就是晚清財政史上的所謂“鎊虧”問題。1905年大清政府就向列強額外支付了當年的“虧鎊”120萬英鎊,折合白銀800萬兩。

       此外,條約規定清廷必須毀棄大沽口砲台,允許列強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駐軍,造成京師門戶洞開,這亦是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軍出現在平津一帶的原因。約締結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餘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國獨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戰爭爭奪滿洲的遠因。

      《辛醜條約》是列強加給中國的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勒索了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長期駐紮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設置特殊性質的使館區(租界),以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開始淩駕於清政府之上,對政府發號施令;改變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地位,加強了列強向中國勒索、發號施令的權利;嚴厲“懲凶”以及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辛醜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負擔,還嚴重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根據《維基百科》簡述的《辛醜條約》(庚子賠款)後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對德、奧宣戰後,停止支付對這兩國的庚子賠款。同時沙俄宣布暫停“賠款”緩付5年。

       19245月,蘇聯宣布放棄庚子賠款。

       當時美國國會有議員提出庚子賠款是不義之財,應該歸還給中國。此動議最後在國會通過。到1924年底,美國政府二次退還庚子賠款,把對美約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十的賠款用於建立清華大學和赴美留學的費用。這是美國政府注意到以往大量中國人赴日本留學,在中國形成日本治華的重要力量,而定下的決策。

       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聲明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

      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除蘇聯外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實際上中國政府仍必須征收對美、英、日、法、比、意、荷、挪威等國的賠款,支付給這些國家把持的管理委員會。直至賠款支付到1938年時終止,實際共支付賠款六億五千二百三十七萬(65237萬)餘兩,折合銀元則約為十億元。

(五)我的看法

       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曆史根源和社會根源來看,歐美日俄對中國早就虎視眈眈,誌在瓜分中國,而清廷的腐敗和軟弱,以及義和團的愚昧和殘暴,給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極好借口。

       從入侵者的暴行來看,八國聯軍絕非仁義之師。實際上是國際大盜對決地痞流氓,他們的殘害百姓,搶奪擄掠的性質上來看是一脈相承的。隻不過等級與水平上的差異,八國聯軍是代表列強列國利益的國家隊。聯軍司令下達格殺勿論、擄掠洗劫的命令和教會首領下令教徒“以人頭抵人頭”、“行劫八天”,這難道可以以“個別人的行為”來搪塞的嗎?

       從《辛醜條約》的簽訂來看,中國被八國聯軍任意擺布,隨意駐軍,喪失主權,國之不國;被八國掠走的賠款,使得百姓稅賦深重,民不聊生,民之不民。國恥民辱,這難道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正義”所在嗎?

       清軍利用義和團殺了外國人,殺了教徒是事實,八國聯軍據此發動了侵華戰爭。後來,八國聯軍聯合清軍剿滅了義和團;清廷懲治了八國聯軍要懲治的朝廷官員;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賠款”、“小賠款”賠了十幾億白銀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軍費和給死者家屬的撫恤金。盡管此事恥辱,最後不是有了一個交代了嗎?那麽,那些殘殺無辜的中國老幼,殘暴奸淫中國婦女的八國聯軍罪犯為什麽沒受到懲治呢?被八國聯軍擄掠走的無數中國珍寶、民脂民膏為什麽至今沒有歸還呢?這難道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正義”所在嗎?

       正視曆史,正視現實,八國聯軍絕非正義之師。不要對所謂的“事出有因”擴大其辭,要究其動機,究其結果。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曆史絕再不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