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級成功者”到 “出色的綿羊”
文章來源: tiantianlu022017-02-07 15:05:49

最近讀完William Deresiewicz的Excellent Sheep –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出色的綿羊 – 美國精英的教育誤區和通向人生意義之路》,2014, Free Press), 對其中關於美國精英教育的曆史背景和局限性的深刻分析印象深刻。

Deresiewicz原是耶魯大學的英文教授,《出色的綿羊》一書是他對美國以藤校為代表的精英教育的反思和批評。在Deresiewicz看來,家長,學校老師和大學體製的合謀造就了“超級成功者”---- 有雙學位,從事一項體育, 會一個樂器,懂幾門外語,在地球上某個遙遠的地方公益服務, 還有幾項愛好 ---- 在精英教育的傳送帶上最終成為“出色的綿羊”---- 缺乏原動力和發自內心的人生追求的職業人士, 而不是一個獨立而健全的個人。

很多進入大小藤校的中上階層“超級成功者”背後都隱約可見他們強勢的直升機父母的影子。 他們為孩子設計緊湊的課外活動,安排各類培養才藝的課外班,夏令營。小到解決孩子和同學之間的矛盾,大到學校選課,大學申請,甚至幫孩子量身定做基金會,公益組織。 在他們的精心安排和掌控之下,孩子根本沒有走彎路,犯錯誤的機會。 孩子是這些父母願望的工具,夢想的實現者。 如果孩子進了藤校,父母好像在為人父母上也得了A。 他們對孩子人生的期許就是一連串平順的成功故事。在這樣的期許中,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目標不能是自己的最好努力,而是要絕對的成功。他們不光麵臨來自父母的壓力,還要麵對來自同伴的壓力。

”超級成功者”的父母們常常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一無所知。臨床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在《特權的代價》一書中提到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在全國範圍內有最高的抑鬱症,濫用藥品,焦慮症的比例;該比例在私立高中學生也多於公立高中學生。Levine認為這類父母灌輸給孩子的過度自尊並不等於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任務的自我效能,而這些孩子一旦脫離父母掌控之後,會與父母疏離。

在這些大小藤校中,他觀察到來自中上階層的孩子們最終選擇的職業都局限在屈指可數的幾個“錢途”上  -- 谘詢,投行, 花街,醫學院。就如三文魚潮一般 ,別人想要的東西也是他們想要的,用Michael Lewis的話說就是“從眾的安全感”, 追逐這種安全感的背後則是對選擇的恐懼, 對失敗的焦慮; 而很多時候,這種恐懼和焦慮不過是他們自己中上階層父母恐懼和焦慮的延伸和投影。這個現象不是美國的精英階層所獨有的,而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 來自耶魯的學生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與自己尋找一個好台階向上爬的衝動做鬥爭“; 來自印度理工的學生也有同樣的經曆, 更不要說北大所盛行的“精致的利己主義“ (錢理群)。 這些精英教育的產兒在中年時回頭看自己的教育經曆,很多人覺得自己是一連串瘋狂的新兵訓練營的幸存者,總是在追尋錯誤的目標,按別人的期許來生活,虛度了青春。很多人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都遇到了自我認知的危機,覺得身陷僵局之中。 Grit理論的創始者Angela Duckworth本人是一個典型的亞裔“超級成功者”(Over-achiever), 哈佛本科,牛津碩士,做過白宮實習生,麥肯錫雇員,也自己創過業。但是這些經曆在她自己看來卻不過是“shining boat traveling between harbors”,直到她32歲開始在賓大開始攻讀自己喜歡的心理學博士時,她才找到解開自己僵局的鑰匙。

讀完本書,對美國藤校錄取的曆史源流和操作有了更深的認識,想起幾年前家中一位小輩在申請大學時的感悟,“這是一個遊戲, 你必須決定你是按它的遊戲規則來玩,還是按你自己的規則來玩。”和幾位熟悉的家長朋友在討論到這本書時,大家一致認為,雖然這個遊戲和它的規則都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但是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單單為升學而培養孩子。人生的路很長, 重要的是培養一個有獨立思想,成熟大氣,不怕失敗,自己有追求,有夢想和目標的孩子,這樣他們在離家進入社會之後才能有自立獨立的人格,不會為潮流所左右,有勇氣和決心追逐自己的理想,在這個遊戲中成為一個關鍵的將才,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