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兩岸統一後的國號
文章來源: 常樂俠2015-05-12 12:59:37

  最近台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代表國民黨訪問大陸。有人質疑朱此行沒有理直氣壯地為中華民國搖旗呐喊。試問:難道朱此行的目的是要和大陸吵架辯論嗎?如若不是,則我認為對朱的指責過於偏激。

  九二共識說的是存在於台灣海峽兩岸的政府都認同海峽兩岸隻有一個中國這一事實。在這一點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沒有異議,是為共識。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共識,雙方都視對方為異類,剩下的就隻有付諸武力決一勝負一途而別無選擇了。值得慶幸的是辜汪於九二年代表各自政府達成了此一共識,為兩岸政府相互溝通奠定了一個彼此可以靜心討論交流的政治平台。統一問題的困難在於接下來的一句:一中各表。按照一中各表,兩岸政府就隻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法統詮釋一中,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交集或共同點,所以至今難以談攏統一。

  就現實而言,無論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意、地域、管理或是從曆史、未來分析,台灣都沒有可能去統一大陸。大陸有沒有可能統一台灣呢?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還將越來越大。問題是大陸對台灣的統一采取什麽方式才能夠得到台灣的認可。

  作為最無奈的選擇,武力統一不是不行,但令多少中國人生靈塗炭的嚴重後果恐怕怎麽說都會讓決策者三思三思再三思。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後果會使武力統一後的一統局麵黯然失色,更伴隨著長遠的人心流失、世人質疑及社會動蕩,極可能得不償失。隨著形勢的發展、世界潮流的演進和相關領導人思維的更新,不到萬不得已,武力的選擇一定隻能是最後的選擇:隻有當麵臨民族分裂、國土分離、外族入侵等危險時,才值得付出那樣的代價。

  事實上,大陸對台灣的統一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可選擇的方式還將會越來越多。在海峽兩岸的統一問題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強勢一方,具有多重優勢,把握著未來方向;中華民國政府屬於弱勢一方,處於被動地位,可供選擇的方式相對少得多,如若不把握好機遇,頗難掌控未來的方向。

  兩岸政府隻有揚棄唯獨自己才是唯一正統的代表這種思維,才能開創統一的新局麵。

  回顧往事,在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先後依序建立起來的。中國曆史上的封建帝製延續了兩千多年,到清末時已然顯露出種種衰敗腐朽沒落的弊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辛亥革命終結了帝製曆史,創建了迎合曆史潮流的新型政治體製中華民國。這是中華民國最偉大的曆史功績。然而,在從帝製走向共和的整個劇烈動蕩時代中,中華民國的政治伸展力與深遠力從來就沒有實際上涵蓋過整個中華民族,也沒有實際上完成帶領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東亞病夫走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啼誕生,中華民族才自此不折不撓地走上雖然荊棘叢生、道路曲折但卻勢不可擋的強盛之路。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否認的曆史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承接了中華民國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族自強理念,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發展。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每逢重大節日,都懸掛孫中山先生畫像加以緬懷即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山先生的矢誌追求一脈相承。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也包容了中華民國的字麵和字義。將來統一後仍然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應該順理成章。

  假設統一的條件以保留任何一方的國號而取消另一方原有的國號,從感情上難以被被取消國號的一方接受的話,那麽將雙方的名稱再糅合一次也不失為一個辦法。譬如中華共和民國這一名稱,既全盤收入了中華民國四字,加入的共和兩字更充實了國體內涵;同時也完整保留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字義(全稱僅少了字,但漢語語境中涵蓋了人民之意)。如果兩岸將來能夠和平統一,相信兩岸都會樂於接受這一統一後的新國號,因其即體現了各自原有政府的淵源,又展現了對未來政府的期待和願望。

  至於統一之後政府的構成、國家的政治體製及社會生活方式,應由兩岸各方(包括港澳政府)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協商解決。所循原則應該是:確保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國家和社會現實;充分聽取民意;照顧各方利益;利於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兩岸和平統一不是一件小事,具體細節相當繁複,需要時間慢慢協商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