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動口不動手是慫人的借口
文章來源: 土狼2023-09-26 09:09:05

在漢語裏,人至少被分為兩大類:君子和小人。對被稱為君子的人,曆史上一向都充滿讚譽和褒獎。連男人追女人這樣的情感故事,放到了君子身上就成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等的高貴儒雅。

在《論語》中,孔子給出了不少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諸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又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還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有畏,小人無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最後還有“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第一要義:坦蕩)百度網絡圖片。

的確,真的君子的確值得交往,遠勝於小人。但真君子不多,偽君子不少。偽君子還不如真小人。不知何時,君子的特質和內涵在不斷擴大,其中包括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樣的美譽。這樣的成語翻成英語就是“A gentleman settles a disput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stead of a fight。 A gentleman uses his mouth and not his fist”。”

這句話與時俱進,到了文革時期有了要文鬥不要武鬥的說法。

誠然,如果萬事皆可用文鬥的方法解決,世界上就不需要設立各類和平獎了。

其實,古今中外各單位的領導基本上都是“領導動動嘴,下屬跑斷腿”。當領導當然爽啦。但這句的下半句說明要成事,必須有行出來這個環節。成的事情是需要下屬去做的。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錯誤和尷尬。

多年前,在帝都三裏屯,兩對男女不知因為何事發生口角,先是兩個女人對罵,後來其中一個女人的男伴護女心切,加入了口角。另一個男人警告這個罵人的男人,說就讓兩個女人罵,男人不要接入。不曾想,罵人的男人用純真的京腔對著勸慰自己不要入陣的男人,破口大罵。罵了幾句後,那個被罵的男人,一言不發就是一記重拳。京腔戛然而止。那一刻,讓我想到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可笑。

小至民間小糾紛,大到國與國的戰爭,極少能夠通過“不動手”解決爭端。兩國都要某一塊土地,比如俄烏都說克裏米亞屬於自己,這事情如何可以通過隻動口而不動手解決?難道可以今年屬於俄羅斯,明年屬於烏克蘭?假如村裏的潑皮牛二調戲霸占良民王五的妻子劉如花,這事情又如何可以通過隻動口不動手的對話解決?難道如花可以周一周三周五屬於王五,而周二周四周六屬於潑皮牛二?

其實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境界很高的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他在被毆的時候還在叫著“兒子打老子”,用口中的快感舒緩被毆的痛苦和屈辱。

古今中外,政權的更替鮮見僅僅靠對話就完成的(同一體製下的繼任不包括在這裏)。即使有,也是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支撐下才得以完成。很多不食人間煙火的香客詬病暴力革命,、本豹也不喜歡暴力,更不喜歡暴力革命。還是那句話,我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半毛錢的影響。

假如沒有暴力革命,清政府會被談判下台嗎?國民政府會退到台灣嗎?這樣的例子多的不勝枚舉。很不幸的是,清高的人和自命不凡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不喜歡不讚同的就是錯誤的。很多時候在笑話別人井底之蛙的時候,自己恰恰是那青蛙。最慘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可以方便的取得各類信息的今天,自己挖了一口井,把自己變成了青蛙。

一般地說,絕大多數的政府不怕民族說什麽,隻要不付諸行動,極少會予以幹預。但這樣的情形目前在倒退,我也很了解這些異數(outliers)。但總的說來,從法律上也好,從政府治理上也好,隻會誇誇其談的君子是不足慮的。這些孔子稱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君子”實在掀不起瘋了。而各國政府更擔心“不講武德,耗子尾汁”的真小人。我忘記了是在電影《列寧在十月》還是《列寧在1918》中有一句台詞:小人暴動真可怕。就是這樣的“小人暴動”推翻了羅曼諾夫的沙皇王朝。

再小的事情,我們不去行,一切都不會被改變。這幾天是維州的地方議會提前選舉時期。即使如投票這樣的事情,還是不要我們開車去投票站用手投下選票。而假如我們隻會誇誇其談,爭辯哪位候選人更好而不動手,我們的觀點不會對社會造成任何影響。

平時世俗的事情如此,信仰也如此。口中念念有詞的如法利賽人的信徒遍地都是,其中有幾位能行得出來,活得出來的?

評論一個人,要看他/她的言,更要觀其行。沒有行為支撐的言語,就當它是空氣罷了。君子動口不動手往往是慫人的借口。

豹子土狼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