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美國受到歧視了嗎?
文章來源: 土狼2023-03-22 03:00:07

經常被國內的朋友問,華人在美國是不是受到歧視。這個問題太大太泛,無法回答,因為怎麽答都是坑。在美國的華人保守的估計也達到了500多萬,而這個數字應該是通過人口普查來的。假如加上沒有身份的華人,實際數字應該更高。對於華人是否受歧視的問題,500萬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是個坑。

從美國曆史上看,對華人的歧視是事實。臭名昭著的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亞州議會於2009年、美國參議院於2011年,正式向華裔美國人為曆史的排華法案道歉 。以法案形式對華人加以排斥,這不僅是歧視,更是係統性地歧視。這段曆史應該沒有什麽爭議吧。

萬能的維基百科寫道:“在美國,華裔被認為“模範”少數族裔,比一般的美國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也為許多人所歧視,被認為不像非裔美國人會為自己爭取權益。”

對此,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不嚴謹,因為它把對華人可能存在的歧視歸結為因為自己成功,而被其他族裔歧視。按照這樣的邏輯,在美國的愛爾蘭人,德國人,猶太人,他們為什麽沒有受到歧視呢?

今天,我就自己的經曆,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分享各自的觀點,歡迎批評拍磚。

我來美國30年了,先在休斯頓讀博士。畢業以後就工作,前後換了幾份工作,小到幾個人的公司,大到財富500強。在讀書的時候,因為是工科,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占多數,作為學生完全感覺不到歧視。但兩件事,的的確確讓我感到是自己和同學沒有做好,被旁人白眼。

第一件事是,當時太窮,買不起書。就幾個同學一起買了去複印,複印了再退了。當時我陪著一個同學去退書,看著書店店員鄙夷的眼神,那是實實在在的歧視。從那次以後,我拒絕再複印書,因為自己做錯了,被別人白眼歧視,我不能怪別人。我也不能找理由說是自己窮雲雲。做錯了事情,還是要有責任有擔當的。

第二件事是,係裏的中國學生打引論文。也是因為窮,一位同學就淩晨從家裏發命令到係辦公室的教工打印機,被係裏的秘書罵了。事情不是我幹的,但我聽見秘書罵人,那種感覺很差。因為秘書完全不看打印紙的封麵上顯示的名字,而是泛化中國學生。這樣的情況如同上麵的,不守規矩貪小便宜,被人看不起,沒毛病。

工作後,在休斯頓的幾家公司裏,和同事們相處都不錯,大家賺得錢都不多吧,反而相處融洽。所以我總說,德州人不錯。期間,在EPC做過不到一年,遇到2次裁員,比我資深的老員工被開,我還幸免了。至今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沒有裁我,但我不僅沒有感覺到受到歧視,反很不解。後來在一家科技公司做,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後,我所在的公司也是每個季度裁人,我一直沒有受到影響。就衝著這個,我說不出這這段時間內受到了歧視。

但歧視絕對存在。在我的上一個雇主那裏,我也感受到了不公平對待。

舉例來說,我遇到過兩個主管,他們一手遮天,任人唯黨,任人為美(漂亮的異性被快速重用),在晉升上黑箱操。這樣的事情,我曾經抗爭過。我對經理說,要打公司熱線。結果,換來的是威脅。為了飯碗我忍住了,但也再不信那些漂亮的口號了,也相信歧視的確存在,因為我經曆了。那次,我承認受到過歧視並沒有抗爭到底就是軟弱的表現。我當時權衡了,為了飯碗我低了一次頭,也認清了公司裏的爭鬥,也算值得吧。我的曾經的同事和屬下至今依舊為了三鬥米折腰。

我後來做了主管,才發現我的下屬好幾個都覺得沒有被公平對待,也就是他們被歧視了。他們不是華人,他們是中東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美國白人,南非人。他們對我講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是我給他們帶來的待遇),這更加讓我確信歧視的存在。

但總體上說,我還是在職業生涯中沒有一天失去工作,更沒有因為歧視丟了飯碗。隻能說還算幸運。

但換了其他的國家,類似的事情會沒有嗎?我不那麽天真。我想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歧視,隻是具體歧視的類型,方式和程度不同罷了。有人就有江湖。

存在就是硬道理。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歧視自古以來就存在,而且那種文化裏都有。我的一個紅波同事去巴黎出差,到了飯店拒絕法式佳肴,硬要滿街找麥當勞,搞得法國同事知道後禮貌性地歧視了他一番,他的綽號從此就叫“麥克先生”。這是比較輕度的歧視,也就是言語的歧視,因為法國同事無法對紅波同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歧視是基於不正當的理由,區別對待不同族群的人們,限製他們的機會和權利。像是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教育、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麵中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

雖然,歧視隨處可見,但很難取證並且要求對方改正。我認識的一個私企老板,公然對我說,他招秘書們必須是女性,30歲以下,顏值超群,身材要好。他這幾條是放在他心裏的,他招誰不招誰都會用其他的理由,甚至不給理由回絕。而來麵試的人對於老板的幾條涉及性別歧視,年齡歧視,顏值身材歧視完全無法申訴。

在工作中,太多的時候,各類決定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拿不上台麵的。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的行為是歧視性的。

歧視隨處可見。在網上我見過一種地圖,對國內每個省的人都賦予歧視性的別稱。有時候,歧視都不需要語言,一個眼神殺已經坐實了。

比起個人間的歧視,危害性更大的是係統性歧視。這樣的例子歧視比比皆是,有時甚至是在為了保護某一些特定人群的利益而歧視傷害了其他群體的權益。

比如,高校入學,要按照種族配額,使得華裔韓裔印度裔甚至白人的學生不能在同樣的標準上和非裔西裔學生競爭。不將過程公平,卻追求結果公平,事實上對個別的人群傾斜本身就是一種歧視。這類被稱之為逆向歧視。

對待歧視,還真的沒有什麽好的招。加強資深修養和實力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非洲草原上,兩隻動物相遇,零點幾秒內,那個處於弱勢的動物就在心理上占了下風。弱者是無法真正和長期對強者歧視的。弱者的歧視隻能是阿Q式的。

對個體性的歧視往往被上升到群體性的。在疫情期間的紐約等地,發生過華人被喊滾回中國的歧視性事件。可悲的是,大家本來都是疫情的受害者,華人被單列出來挨罵。原因之一就是華人的群體不夠強。今天的美國,大概沒有很多人敢上升到群體性地攻擊非裔或者穆斯林群個體吧。

回到維基百科的那句話,“華人比一般的美國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也為許多人所歧視 “。這句話是不對的。我們如果長期受到歧視,證明我們還不那麽成功。我想說,如果有一天,我們很成功了,我們應該成為一般美國人羨慕追捧的對象,而不是被歧視的對象。

豹子 2023-3-22 寫於 Virgini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