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咖啡香
文章來源: 土狼2023-01-27 08:50:40

第一次喝咖啡大概是在80年代初在浙大讀書時,幾次在杭州延安路的冷飲店,點了咖啡。那種味道像是用竹刷洗了鐵鍋的味道,就是涮鍋水。但因為以前不知咖啡味道幾何,就強忍著喝了下去。 但那時真心覺得咖啡味道不如冷飲店買的赤豆棒冰的味道到位。

大概在84年大學畢業後,電視上開始出現“味道好極了”的雀巢咖啡和配套的咖啡伴侶。我開始喝起了速溶咖啡。但那時是真的不懂,伴侶加的比咖啡粉還多。泡出來的咖啡就如同牛奶中加了幾滴醬油。

90年代來美國,第一次改變口味的竟然是麥當勞的咖啡。聽學長說不會喝黑咖啡的不算是會喝咖啡。 我就喝下了第一杯黑咖啡,味道真好。盡管這是在最最普通便宜的店裏喝的。97年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每天早上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去衝泡袋裝的Folgers咖啡,衝好了其他同事來就可以大家一起喝。我喜歡那滾燙的熱水涓涓灑向濾紙托住的咖啡粉製造出來的咖啡香彌漫整個茶水間。我那時在想,我現在才算是真正喝到了咖啡。咖啡和音樂一樣,沒有這些基本元素的生活是不值得眷戀的。

咖啡和茶都是曆史悠久的飲品,茶應該更加健康吧。在讀書時大學校門口的玉泉村就生產茶葉。但是杭州每年新下來的新茶據說基本上都進貢了。少量的也是價格被炒成了天價。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什麽君子蘭,普洱,茅台,貢米。。。上好的都要作為特供物資。 這樣,屬於草民的我是絕對消受不起的,既非豪門貴族,更無家產萬貫,哪裏舍得那被抬到了天價的東西。我的一個朋友,就是誤入了上海的一家茶吧,一壺普洱加兩個果盤,被明訛暗搶了6000元! 茶被炒到這樣的地步也是夠作的。我在美國的一個國內移民友人家喝過兩次茶,那的確味道好極了。的確享受,但肯定很貴,我也不方便問價格。

相對而言,雖然是進口文化,咖啡是一直如此親民。在星巴克買咖啡,味道不算頂級,但絕不至於被痛宰,盡可以安心消費。喜歡買一杯咖啡,看看報紙,聽著輕輕的背景音樂,看著窗外的街景。天氣好的時候,最好在咖啡屋的外麵太陽傘下慢慢品味,欣賞路上移動的風景。

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再到後來,喝過了咖啡豆現磨的咖啡後,就和袋裝的Folgers咖啡道別了。家裏前前後後買過幾個研磨機和咖啡機,聽著咖啡豆被粉碎磨製和隨之而來的濃鬱的咖啡味,覺得那一刻就是天堂。這在家裏每天成為慣例,總是按時兩次磨好衝好現磨的咖啡。

在各國遊走過,總體感覺歐洲國家對咖啡尊重的多,從品牌到製作方法到喝咖啡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無與倫比的,美國對咖啡的態度則是自助餐式的豪放。在最廉價的旅店,每天早上6點前,普通咖啡和無咖啡因的咖啡都一定準備好了,供早起的客人享用。在冰天雪地的明尼蘇達,看著旅館裏的藍領工人們早早起來,灌滿一大壺熱咖啡,穿著防護服和鐵頭鞋走出還沒有破曉的室外。他們的呼吸和咖啡的熱氣在極寒的空氣中彷佛精靈般畫出不同的變化,伴隨著靴子踩在冰雪上嘎嘎的聲響。

而這也曾經是我的日常。

我喜歡咖啡,每一杯都是濃濃馨香的;而茶葉卻越泡越淡,慢慢無味了。

我也愛喝茶,但花了錢買了不知道什麽品相的茶,有點空落落的感覺。還是咖啡實惠。

至於說喝茶可以延年益壽,喝咖啡不健康一說,我沒有考證。但我痛恨人間的不平,向往一個公平的社會。也因此和那些標誌著王權貴族的東西不相容。寧可抽著紅包裝的萬寶路,開著重機車,也可以是入門級平民SUV,喝著卡帕奇諾或是Americano或是任何咖啡, 味道不要緊,但必須是Grande(大號)的。我喜歡常見的Arabica咖啡,味道正點夠勁。

朋友,你也喝咖啡嗎?

豹子  2023-01-27 Virginia, USA